第135章 布局与远见(2 / 2)

科技局局长李建紧接着补充:“创新指标的权重很高。我们需要系统梳理我市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拥有量、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等硬指标,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标,找出差距。”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超则关注空间承载:“如果申报,预选址是重中之重。需要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存量、环境承载力、与主城区的联动效应等因素。”

叶辰认真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点头。他就是要激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将这个顶层构想,转化为各部门共同的使命。

“同志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关键,也很现实。”待讨论稍歇,叶辰总结道,“正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我们提前谋划,系统部署。我提议,立即启动国家级高新区申报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

他看向发改委和科技局负责人:“这项工作,由发改委、科技局联合牵头,成立一个筹备工作组。请你们在一周内,拿出一个详细的工作方案。首要任务是对标国家申报标准和指导目录,全面评估照海市的现状基础、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形成一份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

“同时,”他转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请你们同步启动空间布局研究,初步筛选出2-3个具备潜力的预选区域,进行初步的概念性规划。”

“财政局要做好前期经费保障。其他相关部门,要全力配合,提供所需的数据和支持。”

叶辰的指令清晰明确,“这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大家拿出当初推动国企改革的劲头,共同为照海的未来绘制这张宏伟蓝图。”

会议在一种混合着压力、兴奋与使命感的氛围中结束。

与会者们匆匆离去,他们知道,一项足以改变城市命运的巨大工程,已经从顶层构想,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

散会后,叶辰特意与成汉雯并肩走回办公室。

“成市长,这项工作的推进,还需要您多把关。”叶辰态度诚恳。他心里清楚,如此宏大的战略,没有市长的全力支持,寸步难行。

成汉雯笑了笑,语气带着欣赏却也有一丝复杂:“叶辰同志,你的视野和魄力,总是能让人感到……振奋,也感到压力。放心吧,这是有利于照海长远发展的大事,政府这边,我会全力支持你协调推进。不过,就像会上同志们担心的,前路艰难,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准备。”

“我明白。”叶辰点头,“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送走成汉雯,叶辰沉吟片刻,又转身走向市委书记顾同的办公室。

谋划国家级高新区,涉及长远战略和未来可能的大规模资源调配,必须第一时间向市委一把手汇报,尤其是在人事、土地等敏感问题上,更需要获得市委的支持。

顾同听完叶辰的汇报,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扶手,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国家级高新区……叶辰同志,你的想法很大胆啊。这是件好事,如果能做成,对我们照海来说,是历史性的机遇。”

他话锋一转,“不过,省里的态度至关重要,竞争也会异常激烈。前期论证一定要做得无比扎实,不能给人留下好高骛远的印象。有什么需要市委协调支持的,你们政府方面可以先拿出方案,我们到时候上会讨论。”

顾同的态度在意料之中,支持但不轻易表态,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观察。

叶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事先沟通,充分尊重,稳稳守住副手的本分,维系着这微妙的权力平衡,为真正想要推动的事业,扫清潜在的最高层级障碍。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窗外已是华灯初上。

叶辰站在地图前,目光落在照海市的版图上,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尚未被圈出的、代表着未来与希望的“国家级高新区”预选址。

他知道,今天的会议,不仅是为照海描绘了新蓝图,也为他自己的政治生涯,设定了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更具吸引力的目标。棋局,正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