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布局与远见(1 / 2)

市政府一号会议室,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照海市发展的核心决策与执行者们。

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新区(现有市级)管委会等关键部门的一把手悉数在座。

气氛不同于以往讨论具体事务时的务实紧迫,而是带着一种隐约的、被刻意压抑的兴奋与好奇。

所有人都知道,叶辰常务副市长亲自召集的这次专题会议,议题绝不会小。

叶辰坐在主位,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与市长成汉雯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成汉雯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

这是他们之间逐渐形成的默契,在重大事项上先行沟通,达成共识,再拿到正式场合讨论,以确保班子的团结与高效。

“同志们,”叶辰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讨论一个关乎照海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格局的构想。”

他顿了顿,让话语的分量沉淀下去。

“我们照海,凭借上一阶段的努力,尤其是在国企改革等领域取得的突破,已经初步摆脱了被动追赶的局面,站稳了脚跟。但是,满足于现状,就意味着迟早会被淘汰。”

“我们必须思考,照海的下一个增长极在哪里?我们靠什么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乃至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

叶辰操作了一关于谋划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构想(初步研讨)》。

一阵轻微的骚动在与会者中泛起。国家级高新区!这几个字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有人眼中瞬间爆发出光彩,有人则微微蹙眉,陷入沉思。

“我知道,这个目标听起来很有挑战性。”叶辰语气平稳,仿佛在陈述一个既成事实,“但我们必须有这样的雄心。国家级高新区,不仅仅是一个名号,一块牌子。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平台,意味着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资格和‘引力场’效应。”

他开始详细阐述其必要性,条理清晰,视野宏阔:

“第一,它是政策高地。一旦获批,我们就能在土地、财税、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特殊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是我们靠自己无法突破,或者需要耗费极大成本才能争取的。”

“第二,它是产业引擎。它不是传统工业区的升级版,而是要聚焦前沿领域——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我们要通过这个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链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跃升。”

“第三,它是创新源头。高新区必须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平台,让科技成果能够在这里高效转化,让创新的种子能够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叶辰加重了语气,“它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抓手。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将极大提升照海在全国城市版图中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它能吸引来的,不仅仅是投资和项目,更是顶尖的人才和创新的思维。这将彻底改变照海的城市气质,让我们从一座努力追赶的工业城市,向一座具有创新活力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转型。”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这,就是我们照海实现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必由之路,是决定我们城市命运的关键落子。”

构想提出,会场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讨论。

发改委主任张伟首先发言,既兴奋又谨慎:“叶市长的构想极具前瞻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竞争异常激烈,评审标准极为严格,涉及经济基础、创新能力、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等方方面面。我们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优势在哪里?短板又如何弥补?需要一套极其严谨、扎实的可行性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