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威望与动能(1 / 2)

叶辰回到照海市政府大楼,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气息。

那是一种近乎凝重的顺畅,一种无声却高效的服从。

他步履沉稳地穿过走廊,沿途遇见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无论职级高低,都会立刻停下脚步,微微侧身,投来的目光里不再是过去的审视、好奇或隐含的质疑,而是清晰的敬畏与毫不掩饰的信服。

“叶市长早!”

“市长,您回来了。”

问候声简洁而恭敬。叶辰面色平静,一一颔首回应,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他在省里那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载誉归来”。

那份由他主导、为全省破局提供照海样本的改革报告,以及随之而来的、来自省委主要领导的公开肯定,已经化作一道无形却坚实的光环,笼罩在他身上。

过去的反对声音,潜在的掣肘力量,在这道光芒下,似乎都悄然消弭,或至少暂时蛰伏了起来。

走进办公室,窗明几净,秘书张赫早已将需要紧急处理的文件整齐地放在办公桌左侧,泡好的热茶氤氲着熟悉的香气。

叶辰站在窗前,俯瞰着楼下渐渐苏醒的城市。

他知道,眼下这种局面,是权力运行中难得的“黄金窗口期”。

威望正盛,动能充足,任何合理的政令都能以最小的阻力推行下去。

但这窗口期不会永远敞开,时间的流逝、新矛盾的出现、更高层关注点的转移,都可能使其缓缓关闭。

他必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将临时的个人威望,转化为照海市长远发展的制度性优势,巩固并扩大已有的改革战果。

他的目光落在桌面上那份厚厚的文件——《照海市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总体方案》。

第一批试点,尤其是“一纺厂”的成功改制,不仅盘活了资产、安置了职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范本,并以前所未有的审计力度,震慑了潜在的阻力,赢得了职工群体的基本信任。

“是时候全面铺开了。”叶辰坐回宽大的座椅,拿起内线电话,“请国资委张主任、李军同志,还有改革办的同志,半小时后到一号会议室。”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而积极。叶辰没有多余的寒暄,开门见山:“总体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一纺厂的经验和教训,必须立刻转化为推动下一步工作的动力。第二批三家困难国企的改制工作,本周内必须全部启动。”

他环视在场众人,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一次,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改制’,而是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审计前置,流程标准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沟通预案要做深做透。一纺厂趟过的雷,绝不允许在第二批企业里再炸一次。”

相较于第一批改革时会场里隐约的观望和质疑,此刻,与会人员眼中只有专注和落实的决心。

国资委主任张伟立刻回应:“也市长,我们已经在总结一纺厂模式,初步形成了《市属国企改制标准化操作流程(试行稿)》和《职工安置补偿方案指导模板》,正准备在第二批企业中推广应用。”

叶辰微微点头,这正是他想听到的。“很好。要把‘一纺厂经验’从一个个案,提升为一套可‘量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国资委要牵头,成立一个专家指导组,对这三家企业的改制进行全程跟踪、督导,确保改革不变形、不走样,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在‘标准化’基础上,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方案。”

“我们的改革,要从‘个案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形成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