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晴空与围城 > 第112章 突破的曙光

第112章 突破的曙光(2 / 2)

他没有立刻打扰,只是安静地翻看着自己带来的一本关于复杂系统涌现特性的着作。

过了许久,似乎是遇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节点,沈岱渊下意识地低声咒骂了一句,揉了揉乱糟糟的头发。他抬起头,这才注意到旁边不知何时坐了一个人。

叶凡适时地合上书,端起茶杯,对他微微一笑,目光落在了那本《神经科学的数学原理》上:“伯格教授这本书的第七章,关于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的数学描述,确实有些反直觉。”

沈岱渊愣了一下,警惕地打量着叶凡:“你看得懂这本书?”

“略知皮毛。”叶凡语气谦和,“我一直对大脑这种低功耗、高鲁棒性的并行处理系统很感兴趣。尤其是它如何处理视觉信息流,这种机制如果能在硬件上实现,对需要实时处理海量流数据的领域,将是革命性的。”

这句话,精准地切中了沈岱渊研究的核心价值。

沈岱渊眼中的警惕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遇到知音般的惊讶和探究:“你也认为冯·诺依曼架构已经走到尽头了?特别是对于边缘侧和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瓶颈很明显。”叶凡点头,“内存墙、功耗墙……所以我才对仿生脉冲神经网络这类新架构充满期待。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更像是计算范式的迁徙。”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两人完全沉浸在了技术的世界里。从脉冲神经元的数学模型,谈到芯片设计的物理实现挑战,从类脑计算的前景,谈到当前AI模型在能效比上的困境。叶凡虽然并非芯片设计专家,但他凭借多年来在AI和大数据领域积累的深厚功底和前瞻视野,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往往能切中要害,甚至给沈岱渊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沈岱渊从一开始的谨慎,逐渐变得健谈,甚至有些兴奋。他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一个“圈外人”能如此深入地理解他工作的意义和挑战了。

“但是,这条路太难了。”聊到深处,沈岱渊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和无奈,“传统的投资人根本听不懂我们在做什么,他们只关心流片次数、良品率、什么时候能量产赚钱。可这是基础架构的革新,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于无人关注的角落,也需要时间去孕育。”叶凡看着他,语气真诚,“我相信,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值得等待,也值得投入。”

沈岱渊深深看了叶凡一眼,似乎想从他眼中分辨出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心话。他第一次主动问道:“还不知道你怎么称呼?是做什么的?”

“我叫叶凡。”叶凡坦然道,并没有隐瞒身份,“做AI和大数据相关的业务。我对能提升数据处理本质效率的技术,都很感兴趣。”

“叶凡?擎天资本的叶凡?”沈岱渊显然听过这个名字,脸上再次浮现出警惕,但比最初时已经缓和了许多。

“是我。”叶凡平静地承认,“但我今天来这里,不是以擎天资本总裁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对前沿计算技术充满好奇和敬畏的同行身份。”

沈岱渊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也在权衡。最终,他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喝了一口,说道:“叶总,你的技术眼光,让我很意外。不过……投资的事情,我需要考虑,更需要和我的团队商量。”

“当然。”叶凡微笑,“无论如何,很高兴今晚能和你交流。这比看十份报告收获更大。”他拿出一张只有私人联系方式的名片,放在桌上,“如果有需要,或者只是想再聊聊技术,随时可以找我。”

他没有过多纠缠,适时地起身告辞,留下了继续沉思的沈岱渊。

走出书店,夜晚清凉的空气让人精神一振。陈默的车安静地停在路边。

“叶总,怎么样?”陈默关切地问。

“技术理念非常吸引人,是个真正的天才,但也异常敏感和固执。”叶凡坐进车里,揉了揉眉心,脸上却带着一丝久违的、看到希望的光芒,“不过,至少门打开了一条缝。接下来,让我们的技术团队准备好,用最专业、最诚恳的态度,去接触,去评估。同时,保持耐心。”

他望向窗外流光溢彩的都市,心中那份因技术壁垒而生的沉重,似乎被撬开了一丝缝隙。

苏雨墨的系统化分析,林晚晴的关键人脉信息,如同两道汇聚的光束,共同照亮了“灵汐计算”这个潜在的目标。而今晚与沈岱渊的初次接触,则让这缕曙光,变得更加真实和具体。

突破的曙光,终于在地平线上,微微显露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