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晴空与围城 > 第113章 艰难的谈判

第113章 艰难的谈判(1 / 2)

书店那次“偶遇”带来的微妙破冰,如同在坚硬的冻土上凿开了一道缝隙。随后,擎天资本派出的、由顶尖芯片架构师和AI算法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尽调团队,以极其谦逊和专业的态度,开始了与“灵汐计算”团队的技术交流。

这个过程,远比任何商业谈判都更加耗费心神。

沈岱渊和他的核心团队,是一群纯粹的技术信徒。他们对资本有着本能的不信任,对任何可能干涉其技术路线的“指导”都抱有极高的警惕。擎天的技术团队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和诚意,从最底层的数学原理开始讨论,深入每一个电路设计细节,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前沿趋势的深刻理解,一点点地消除对方的疑虑,证明自己并非那种“只懂财务报表、不懂技术代码”的传统投资人。

与此同时,在正式的商业谈判桌上,气氛则显得更加凝重和艰难。

擎天资本总部,那间可以俯瞰半个江城景色的顶级会议室里,谈判双方分坐长桌两侧。一边是以叶凡为首,苏雨墨、陈默及投资、法务团队构成的擎天方阵,阵容强大,气势沉稳。另一边,则只有沈岱渊,以及他那位同样技术出身、兼任法务和财务的大学同学合伙人,显得势单力薄,却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执拗。

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焦点并非收购价格——叶凡在这一点上展现出了极大的魄力和远见,他给出的估值远远超出了市场对一家尚未流片、仅停留在原型验证阶段的初创公司的常规判断,甚至让沈岱渊本人都感到有些意外。

真正的分歧,在于控制权、技术独立性和发展路径。

“沈博士,我们理解并尊重您对技术路线的坚持。”苏雨墨作为主谈,声音清晰而冷静,“擎天投资的核心目的,是希望‘灵汐’的技术能够与我们‘绕道超车’的战略形成强大协同,而非干涉。但是,作为主要投资人,我们需要在董事会拥有相应席位,并对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里程碑规划,拥有知情权和共同决策权。这是对双方负责。”

沈岱渊直接摇头,语气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不行。董事会席位可以给,但只能是观察员席位,没有投票权。‘灵汐’的技术路线和研发节奏,必须由我们核心团队百分之百掌控。我不希望看到外行指导内行,为了迎合市场或者所谓的‘战略协同’,扭曲甚至阉割我们的技术愿景。”

他的合伙人扶了扶眼镜,补充道:“苏总,叶总,我们知道擎天的实力。但技术突破,尤其是底层架构的革新,不是搭积木,无法用严格的KpI和时间表来框定。我们需要的是自由的探索空间,而不是来自资本方的绩效压力。”

叶凡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桌面。他理解沈岱渊的顾虑,太多充满潜力的技术初创公司,在资本的裹挟下迷失了方向,最终沦为平庸。但他也必须为擎天的投资负责,确保“灵汐”的技术研发能够与擎天的整体战略形成有效联动,而不是变成一个完全不受控制、可能偏离航向的“孤岛”。

“关于研发独立性,我们可以尊重。”叶凡终于开口,声音沉稳,“甚至可以签订协议,保证擎天在未来五年内,不干涉‘灵汐’具体的技术路径选择。但是,沈博士,技术最终需要落地,需要创造价值。我们是否可以共同制定一个基于技术里程碑的、相对灵活的框架性目标?比如,在特定时间点,完成特定场景下的能效比验证?这并非为了束缚你们,而是为了让我们双方,对未来的合作前景,有一个共同的、可预期的图景。”

这已经是他能做出的最大让步,试图在“绝对自由”和“完全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沈岱渊依然紧锁眉头:“叶总,我欣赏您的诚意。但‘特定场景’、‘能效比验证’这些词汇,本身就带着传统芯片行业的思维定式。我们做的是范式迁移,它的价值可能体现在目前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向。过早地设定框架,哪怕是灵活的框架,也可能成为一种无形的束缚。”

谈判再次卡住。空气中弥漫着理念碰撞带来的无形火花。

苏雨墨试图从商业逻辑角度切入,阐述擎天的生态平台如何能加速“灵汐”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陈默则从资源支持的角度,承诺提供顶尖的EdA工具、流片渠道和测试环境。

但沈岱渊似乎对这一切“附加价值”并不十分动心。他反复强调:“资源很重要,但理念的契合更重要。如果我们对技术的本质、对未来的判断不在一个频道上,再多的资源投入,最终也可能因为方向性的分歧而付诸东流。”

他的固执,让经验丰富的擎天谈判团队都感到有些无力。这不是讨价还价,这是价值观和认知层面的硬碰硬。

会议不得不暂时中止,双方都需要时间冷静和思考。

休息室里,陈默忍不住抱怨:“这个沈博士,也太理想主义了!完全不考虑商业现实!”

苏雨墨则显得更为冷静:“他不是不考虑,而是将他所认定的‘技术理想’置于商业现实之上。这是一种极致的纯粹,也是他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原因。对付这样的人,常规的谈判技巧和利益交换,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