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朱迪钠的讲述,天幕上开始浮现出关于姚广孝的生平简介:一位出身医学世家却十四岁出家为僧的奇才,精通儒释道三教,更涉猎兵家、权谋之术。
“姚广孝最早与燕王朱棣的相遇,根据正史与某些野史的记载,是在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诸王奔丧之际。”朱迪钠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大地,“据说,就是在那次相遇中,发生了一段极其着名的对话,也被视为朱棣野心的起点。”
天幕上,为了增强效果,甚至出现了一段简单的动画演绎:一个穿着黑色僧袍的和尚(姚广孝),在法会上拦住了时年二十多岁的燕王朱棣,对他说了一番话。
朱迪钠的画外音同步响起:“传说,姚广孝对朱棣说:‘殿下若能用我,我当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
“王”字上面加个“白”字,那是什么?
是“皇”!
这个在后世广为流传、充满神秘色彩和宿命论的故事,此刻在洪武十一年的天空中被清晰地揭示出来!
“根据这段记载,”朱迪钠分析道,“很多史学家认为,最迟在洪武十五年,姚广孝就已经看出了朱棣的不凡,并用这种方式进行了试探和投靠。而朱棣的反应,据说是‘默然’,但随后便将姚广孝带回了北平,奉为上宾。这似乎表明,燕王朱棣的‘异心’,至少在潜在层面,从那时起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朱迪钠的本意,或许是介绍姚广孝其人和这段历史公案。然而,他忽略了一点——或者说,她根本不知道:他此刻讲述的对象,是活在洪武十一年的人们!
洪武十五年?那是在四年之后!
姚广孝?那个和尚现在在哪里?是否已经注意到了燕王?
白帽子?王上加白?!
“轰——!”
这番话,在洪武十一年的时空中,无异于一道晴天霹雳!比朱棣那句失言的“朕”更加具体,更加恶毒,也更加……“证据确凿”!
奉天殿内,心神不宁的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他之前对朱棣的愤怒,更多是源于其“失言”和对未来的潜在威胁,还带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父子之情。但此刻,天幕直接抛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洪武十五年)、一个具体的人物(姚广孝)、一段具体的、大逆不道的对话(白帽子)!
这不再是模糊的预言,这简直就像是未来的朱棣,在洪武十五年就已经开始密谋造反的铁证!而且是通过一个妖僧之口,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
“妖僧!乱政之妖僧!还有老四……老四他……他早在洪武十五年就……”朱元璋气得手指都在发抖,后面的话几乎说不出来。一股冰寒的杀意,从未如此清晰地在他眼中凝聚。
西安秦王府,朱樉先是一愣,随即狂喜!“哈哈哈!老四啊老四!真是天要亡你!连这种隐秘之事都被天幕揭发出来了!看你这回还怎么狡辩!”他立刻对邓次妃道,“快!再给应天去信!就说天幕证实,燕王早有反心,其心可诛!”
燕王府内,趴在榻上的朱棣,听到“姚广孝”这个名字和“白帽子”的典故,整个人如坠冰窟!他根本不认识什么姚广孝!更没听过什么白帽子的鬼话!但这来自未来的“记载”,却像一道最恶毒的枷锁,死死地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陷害!这是陷害!”朱棣嘶声低吼,又惊又怒。他意识到,这个他尚未谋面的和尚,这段尚未发生的对话,已经成了悬在他和他全家头顶最锋利的铡刀!
徐妙云也吓得花容失色,紧紧抱住怀中的朱高炽。她比朱棣想得更深:无论此事是真是假,经天幕这一宣扬,在陛下心中,它就已经是真的了!陛下绝不会允许一个被预言要“加白帽”的儿子存在!
整个大明,所有听到天幕的人,无论是官员、士绅还是普通百姓,心中都升起一个念头:
燕王朱棣,完了。
这顶“白帽子”的预言,在洪武十一年,提前四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也几乎坐实了他“早有异心”的罪名。朱元璋的屠刀,似乎已经无法避免地要挥向自己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