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天色依旧灰蒙,铅云低垂,仿佛承载着过多的悲伤与秘密。
今日,是比天幕预言提前一个月去世的太子妃常氏出殡的日子。这位开平王常遇春之女,原本应是风光大葬,极尽哀荣。然而,现实的境况却让这场葬礼显得格外冷清和寒酸。
究其原因,其一自然是天幕带来的冲击过于惊人,朝野上下仍处在巨大的震动和观望之中,人心浮动,许多本该尽心操持的事务难免疏漏。
其二,则在于常家自身的没落。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常氏之弟)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自己姐姐去世的元凶,而在几天前就被废黜圈禁,等同于政治生命终结;而常家的另一根支柱,年仅十岁的常升(常遇春次子),虽已承袭开国公爵位,但终究只是个懵懂孩童,根本无法支撑门庭,更无法在朝中为姐姐的丧仪争取应有的体面。
送葬的队伍稀稀拉拉,仪仗也减了又减。与不久前老曹国公李贞那场虽然皇帝素服引发争执、但勋贵云集、备极哀荣的葬礼相比,太子妃常氏的这场葬礼,寒酸得令人心酸,也无声地昭示着皇亲国戚之家在政治风波中的起伏无常。
就在这肃穆而压抑的送葬氛围中,一股更加诡异、更加惊人的流言,如同隐藏在阴影里的毒蛇,开始在应天府的街头巷尾、勋贵府邸之间悄然蔓延、飞速传播。
流言的核心骇人听闻:有人预言,皇帝陛下为了彻底杜绝后患,确保太子朱标的地位万无一失,可能会……处死燕王朱棣!
这个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奉天殿内,燕王朱棣那一声石破天惊的“朕”,是无数勋贵大臣亲耳所闻。结合天幕揭示的“靖难之役”,朱元璋为了保全亲手选定的继承人朱标,以及维护王朝的稳定,对拥有巨大潜在威胁的朱棣起杀心,在很多人看来,是完全符合朱元璋性格和行事逻辑的。
然而,流言的后续部分则更加匪夷所思,充满了对天幕信息的扭曲利用和惊世骇俗的政治想象:
有人信誓旦旦地推测:就算朱高炽是未来的天子,血脉尊贵,能力超群,但陛下也未必不能“移花接木”!陛下完全可以处死朱棣,然后……将燕王妃徐妙云立为太子妃.....
让徐妙云带着她那两个月大的、被天幕誉为“完美继承人”的儿子朱高炽,一起嫁入东宫,反正天家之事不同于民间,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将齐王妃接入了自己的后宫!更何况女真、蒙元统治中原几百年,这种事儿并不稀奇。
这样操作的“好处”在流言中被分析得头头是道:
第一,朱棣的香火没断,他唯一的嫡子(在流言传播者看来,朱高煦尚未出生)得以保全,甚至未来还能继承燕王之位(如果还有的话),陛下对二姐夫李贞尚且如此重情,对亲生儿子总不至于绝嗣。
第二,最关键的是,天幕不是说了吗?徐妙云是“天命之女”,谁娶她谁就是未来的皇帝!只要徐妙云成了太子妃,那她身上附带的“天命”不就自然转移到了太子朱标身上?有这位“天命之女”的加持,太子殿下那被天幕预言早逝的命运,说不定真能逆天改命,得以保全!
第三,那个至关重要的“好圣孙”朱高炽,也能名正言顺地留在皇室核心,由太子朱标亲自抚养教育,未来依旧可以继承大统,确保大明走向强盛。
这个流言,将冷酷的政治算计、对天命的迷信渴望以及对未来走势的疯狂赌博糅合在一起,听起来荒谬绝伦,却又隐隐契合了朱元璋那多疑、果断甚至不乏迷信,以及为了江山稳定不惜一切代价的复杂心理。
这股流言传播的速度极快,很快便通过卫国公府的鸽子,钻入了西安的秦王府,钻入了刚刚挨打、正在府中养伤的燕王朱棣耳中......
朱樉听到这流言,先是愕然,随即是深深的忌惮。若父皇真如此行事,那老四虽死,但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太子大哥,而且拥有了“天命之女”和“完美圣孙”的东宫,将更加不可动摇。他发现自己之前的落井下石,在这等惊天谋划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燕王府内,朱棣在听到这流言的第一时间,猛地从病榻上坐起,牵动了身上的伤势,疼得他龇牙咧嘴,但更痛的是心!他脸色铁青,双目赤红,拳头攥得咯咯作响。
“父皇……您真会如此绝情吗?!”他低声嘶吼,声音中充满了被背叛的痛苦和滔天的恨意。
而一旁的徐妙云,更是脸色煞白,浑身冰凉。这流言将她置于何地?又将她的孩儿置于何地?
如果皇上真的下定这个决心,那么自己怎么办?自杀以全名节,那会将整个魏国公府一同殉葬了......这比任何刀剑都更令人恐惧。
这天晚上天幕之上,主播朱迪钠似乎并未受到下方世界暗流汹涌的影响,按部就班地继续着他的节目。他又一次话锋一转,引入了一个新的关键人物。
“各位网友,我们之前聊了那么多关于朱棣和他的儿子们,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朱棣身边,是否有一位至关重要的‘幕后推手’或者‘精神导师’呢?”朱迪钠露出一个略带神秘的笑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靖难第一功臣’的传奇人物——姚广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