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洗房里,双喜用力捶打着厚重的床幔,听着婆子们议论。
“瞧瞧人家,命好,能遇上王妃这样的活菩萨!”
“就是,学门手艺,将来好歹能自己挣口饭吃。”
双喜心里又酸又涩,想起自己也是自幼被卖入府为奴,若当年也有这样的机会,何至于落到今天刷洗马桶的地步?她狠狠捶了几下衣服,低声咒骂:“有什么了不起!假慈悲!”
一个老婆子听见了,嗤笑道:“哟,酸劲儿不小!有本事你也让娘娘发发慈悲,把你从这浆洗房调出去啊?” 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门房与小厮:信息交换站
门房和小厮们消息最灵通,他们关注点又不同。
“嘿,知道吗?王妃要请的那位周嬷嬷,脾气可怪了!去年镇国公府想请她教小姐刺绣,开了高价都没请动!”
“咱们王妃出面,那能一样吗?王妃可是皇后娘娘都……咳咳。” 说话的小厮及时刹住车,但意思大家都懂。
“要我说,娘娘这女学办得好!这是给咱们王爷积攒名声呢!比那些只知道斗鸡走马的强多了!”
暗流中的温情:来喜的“支持”与春纤的“念想”
傍晚,来喜趁着给内院送新炭的机会,偷偷塞给春纤一个小纸包,里面是几块芝麻糖。他压低声音说:“我听说了女学的事……你手艺那么好,要是……要是能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挺好。” 他憨厚的脸上带着鼓励。
春纤脸一红,心里甜丝丝的,小声说:“别瞎说,我哪儿成。” 但来喜的话,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了芽。
归朴堂的傍晚:尘埃落定与新的希望
黛玉的回信由德总管派人妥善送出。对于由谁去教习,她并未贸然决定,只让山长先与周嬷嬷接洽,再从长计议。她深知,办好女学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
窗外飘起了细碎的雪花。黛玉望着窗外,仿佛能看到那些女学生在温暖的学舍里,认真习字、刺绣的场景。这深宅大院里的勾心斗角、鸡毛蒜皮固然耗神,但能为墙外那些无助的女子点亮一盏微灯,带来一丝改变的可能,这让她感到一种不同于个人恩怨得失的、更为广阔的宁静与力量。
小结:
一封女学的来信,如同棱镜,照出了王府众生相。有人赞叹王妃的善举,有人算计其中的利益,有人心生羡慕,也有人冷嘲热讽。但在这些鸡毛蒜皮的议论背后,是底层人们对“读书”、“学艺”改变命运的朴素认知与渴望。而这一点点由上位者善意播撒出的星火,或许真能在某些角落,悄然改变一些卑微生命的轨迹。王府的日子,就在这宏大的悲悯与琐碎的日常交织中,继续向前。年关的喜庆,也因此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