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172章 小店转型:学明远楼模式,生意渐红火

第172章 小店转型:学明远楼模式,生意渐红火(1 / 2)

九月的郑州,秋老虎还带着余威,老城区的纬五路菜市场旁,“老河南烩面馆”的玻璃门上,新贴的“明远楼帮扶示范店”红色贴纸格外醒目。

店门口排着七八人的小队,老板王师傅系着崭新的围裙,手里拿着面剂子,动作麻利地拉着烩面,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自从接受明远楼帮扶后,这家曾经冷清的小店,如今成了社区里的“热门馆”,每天的客流量比之前翻了一倍。

“老河南烩面馆”的转型,要从明远楼帮扶团队第一次上门说起。

当时王师傅的烩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今天汤鲜,明天汤淡,面条有时候筋道,有时候软塌,老顾客渐渐流失,每天最多卖50碗烩面,营收勉强够付房租。

王建业带着团队上门后,从高汤熬制、面条制作到门店运营,一点点帮他“改头换面”。

最先优化的是烩面汤底。

之前王师傅熬汤,总是冷水热水随便加,骨头鸡架一锅炖,熬两小时就关火。王建业教他按“3:1骨头鸡架比、冷水下锅、小火慢熬四小时”的标准来,还加了姜片、葱段去腥,最后半小时加盐提鲜。

王师傅一开始没习惯,熬到三小时就想关火,被上门指导的小张拦住:“王师傅,再熬一小时,汤的鲜味才出得来,您再等等。”

等熬够四小时,掀开锅盖,乳白色的汤冒着热气,鲜香味飘满后厨,王师傅尝了一口,眼睛都亮了:“这汤比我之前熬的鲜十倍!”

汤底稳定后,王建业又帮他定了“面剂子标准”——每个面剂子50克,用高筋面粉加盐水和面,醒面两小时,拉出来的面条要粗细均匀,煮出来筋道不坨。

王师傅一开始总掌握不好醒面时间,有时候醒一小时就拉,面条容易断;有时候醒太久,面又发黏。

小张干脆在店里待了三天,手把手教他和面、醒面,直到他能拉出均匀劲道的面条。“现在我闭着眼都能和出好面,醒面时间一分不差!”

王师傅笑着说,手里的面剂子在他手里“啪”地甩一下,就拉成了长长的面条,下锅煮两分钟,捞出来浇上高汤,撒上香菜、蒜苗,一碗喷香的烩面就成了。

光有好味道还不够,陈静雅帮王师傅优化了门店运营。

之前小店的菜单就一张泛黄的纸,写着“烩面12元、凉菜8元”,没招牌菜,没套餐。

陈静雅帮他重新设计了菜单:把“招牌烩面”放在最前面,标上“明远楼帮扶优化款”,还推出了“烩面+凉菜”“烩面+油馍头”的套餐,比单点便宜2元。

“这样既能让顾客知道咱的招牌,又能提高客单价。”

陈静雅说。王师傅一开始担心顾客不买账,没想到套餐推出第一天,就卖了30套,比平时多赚了100多块。

陈静雅还教他学明远楼的“前店后厂”模式——在店门口摆个小操作台,现场制作油馍头。“油馍头是咱河南的经典搭配,现场做,既能吸引顾客,又能让大家看到食材新鲜。”

王师傅按她说的做,每天早上把面团揉好,在门口现炸油馍头,金黄酥脆的油馍头刚出锅,就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

“以前油馍头都是提前炸好,放凉了就不好吃,现在现炸现卖,顾客都抢着要。”王师傅说,现在每天能卖200个油馍头,比之前多了三倍。

服务也跟着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