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郑州,午后的阳光晒得柏油路发烫,明远楼总部的停车场里,几辆贴着“豫菜共富计划”标识的面包车正整装待发。
王建业穿着白色厨师服,手里拎着装满食材和菜谱手册的工具箱,对身后的厨师团队说:“今天第一站去‘老河南烩面馆’,王师傅的烩面汤底总熬不出鲜味儿,咱们去把高汤的秘方教给他,再帮他把食材标准定下来。”
这场“豫菜共富计划”的启动,源于李明远一次街头调研。
七月初,他带着团队走访郑州老城区的街边豫菜馆,发现不少小店味道地道却生意冷清——有的烩面汤底浑浊,有的糖醋汁调味不均,有的食材不新鲜,还有的老板不懂运营,定价混乱。
“这些小店是豫菜的‘毛细血管’,藏着最地道的烟火气,却因为缺技艺、缺渠道、缺经验,没把豫菜的好味道传出去。”
李明远在团队会议上说,“咱明远楼拿了米其林一星,不能只顾自己发展,得拉着这些小店一起干,把豫菜的品质提上去,让更多人吃到正宗豫菜。”
团队很快制定了帮扶方案:从郑州老城区筛选10家口碑好、有诚意的街边豫菜馆,不收取任何费用,从“技艺、食材、运营”三个维度提供帮扶。
技艺上,派厨师上门指导,传授经典豫菜的标准化制作方法;食材上,共享明远楼的采购渠道,帮助小店拿到质优价廉的食材;运营上,分享门店管理、顾客服务、菜品定价的经验,帮小店提升竞争力。
筛选小店的过程很顺利。团队通过社区推荐、食客口碑,选出了10家小店,既有卖烩面的“老河南烩面馆”,也有做家常菜的“李婶豫菜馆”,还有主打胡辣汤的“早点王”。老板们听说明远楼要免费帮扶,都又惊又喜。
“老河南烩面馆”的王师傅,经营小店五年,总愁烩面味道不稳定:“明远楼的师傅能来教我,真是求之不得!我这烩面汤,有时候鲜,有时候淡,自己也找不着原因。”
帮扶正式开始,第一站就是“老河南烩面馆”。
王建业带着徒弟小张,一进门就直奔后厨。王师傅的后厨不大,灶台旁堆着几袋面粉,墙角放着熬汤的大桶。
“王师傅,您先熬一锅汤,我们看看问题出在哪。”王建业说。王师傅赶紧生火,把骨头、鸡架放进桶里,加水煮开,撇去浮沫,就盖上了盖子。
王建业蹲在桶边,眉头皱了皱:“王师傅,熬高汤得用冷水下锅,让骨头里的血沫慢慢渗出来;还有,得加姜片、葱段去腥,加少许料酒提鲜,熬制时间不能少于四小时,您这才煮了半小时,汤还没出味呢。”
他一边说,一边从工具箱里拿出菜谱手册,“这是明远楼烩面高汤的标准做法,骨头和鸡架的比例是3:1,冷水下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期间不能盖盖子,让腥味散出去。”
王师傅拿着手册,认真记着:“原来我一直盖盖子,难怪汤不鲜!”
王建业又教他吊汤的技巧:“熬到三小时的时候,加少许盐和胡椒粉,再煮一小时,汤就鲜了。烩面煮好后,浇汤的时候要撇去表面的浮油,不然腻。”
说着,他让小张现场演示熬汤,王师傅在旁边一步不落地跟着学,时不时提问:“骨头要不要焯水?”“鸡架选冻的还是鲜的?”
王建业都耐心解答:“骨头要焯水,去除血沫;鸡架选鲜的,冻鸡架鲜味不够。”
除了高汤,王建业还教王师傅调烩面的面剂子:“面粉要选高筋的,加盐水和面,醒面时间要够两小时,这样拉出来的面条才筋道。面剂子的重量要统一,每个50克,煮出来的面条分量一样,顾客吃得放心。”
王师傅试着和了一块面,按王建业的方法醒面,拉出来的面条果然比之前劲道,他兴奋地说:“太神了!之前我醒面就半小时,难怪面条不筋道。”
同一天,明远楼的采购主管老郑,也来到“老河南烩面馆”,给王师傅带来了食材采购清单。
“王师傅,您之前买的面粉一斤2.5元,我们的渠道能拿到2元一斤,还是高筋的;骨头和鸡架,我们批量采购,比您单买便宜30%。”
老郑拿出样品,“您尝尝这面粉,和面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不一样,筋道。”王师傅捏了捏面粉,点点头:“这面粉确实好,以后就从你们这进!”
运营帮扶则由陈静雅负责。
她来到“李婶豫菜馆”,老板李婶正愁菜品定价:“有的菜卖贵了没人点,卖便宜了不赚钱,不知道咋定。”
陈静雅拿着明远楼的菜品定价表,给李婶分析:“定价要看食材成本、人工成本,还要参考周边同行的价格。比如番茄炒蛋,食材成本3元,人工1元,定价12元,既能赚钱,顾客也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