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167章 品牌升级:明远楼换Logo,融鼎形与食材元素

第167章 品牌升级:明远楼换Logo,融鼎形与食材元素(1 / 2)

一月的郑州,寒风裹着雪粒子敲打着明远楼总部的落地窗,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

李明远、陈静雅和品牌设计团队围坐在长桌旁,桌面上摊开着十几张Logo设计稿,最中间那张红色稿纸格外醒目。

一个以古代食鼎为原型的图案,鼎身缠绕着小麦、鲤鱼、蔬菜的线条,朱红底色配着金黄勾勒,下方印着“明远楼”三个楷体字。

“这版终于对味了!”李明远指尖落在鼎形图案上,语气里满是笃定,“既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又能让人一眼看懂‘食材’和‘豫菜’的核心,就是它了。”

这场品牌升级的筹备,要从纽约店获米其林一星后说起。

当时,李明远收到不少海外合作伙伴的反馈:“明远楼的菜很有特色,但Logo太朴素,在国际市场辨识度不够。”

他看着沿用了十年的旧Logo——简单的“明远楼”三个字配着一片香椿叶,确实显得单薄。

“现在品牌要走国际化路线,Logo得能承载豫菜文化,还要让外国人看得懂、记得住。”

李明远召集团队开会,定下品牌升级的核心目标:鼎承食材本味,传承豫菜文化,新Logo必须兼顾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

陈静雅首先提出以“食鼎”为核心元素:“鼎是中原文化的象征,古代是礼器也是食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正好契合豫菜‘调和五味’的理念。而且鼎的造型庄重,能体现品牌的专业和厚重。”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认可,设计团队开始围绕“鼎”展开构思,却在第一稿就遇到了难题——单纯的鼎形图案太严肃,少了饮食品牌的烟火气。

“得加食材元素,让Logo活起来。”

陈静雅指着稿纸上的鼎形,“豫菜的根基是食材,小麦代表面食(比如烩面)、鲤鱼代表河鲜(比如黄河大鲤鱼)、蔬菜代表应季食材(比如香椿、荠菜),把这些线条融入鼎身,既点明‘食材本味’,又能和明远楼的核心特色呼应。”

设计团队按照这个思路修改,第二稿里,鼎身两侧加了小麦穗和菜叶的线条,却显得杂乱;第三稿简化了线条,只保留小麦和鲤鱼,又觉得不够全面。

反复修改到第六稿,终于有了满意的雏形:鼎形采用对称设计,三足稳固,双耳圆润,鼎身正面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株小麦(左)、一条跃动的鲤鱼(中)、一颗饱满的白菜(右),三者缠绕交融,既不突兀,又能清晰识别;色彩选用朱红(象征中原大地的厚重)和金黄(象征食材的鲜活与荣誉),两种颜色过渡自然,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品牌的视觉冲击力;字体则用楷体“明远楼”,笔画浑厚,和鼎形相得益彰。

为了确保Logo的适用性,团队还做了多场景测试——缩小到名片大小,鼎形和食材线条依然清晰;放大到门店招牌尺寸,色彩不刺眼,视觉效果庄重又不失灵动;应用在餐具、工服上,也能和整体风格融合。

“之前有一版鼎形太复杂,印在筷子套上就糊了,这版简化后刚好。”

设计总监拿着样品,指着筷子套上的迷你Logo,“小麦和鲤鱼的线条简化成了单线条,既保留辨识度,又方便印刷。”

Logo设计期间,团队还专门邀请了河南文化学者和餐饮行业专家做调研。

82岁的豫菜泰斗张景富师傅看到设计稿时,指着鼎形说:“这个好!咱豫菜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鼎就是咱老祖宗做饭的家伙,有根!”

河南大学文化学院的李教授则评价:“小麦、鲤鱼、蔬菜,正好对应了豫菜‘粮、鱼、蔬’三大食材体系,把文化和食材结合得很巧妙,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做美食的,还能感受到中原特色。”

针对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团队还找了纽约店的外籍员工和常来的外国食客做访谈。

服务员艾米丽看着Logo,笑着说:“鼎的造型很特别,像博物馆里的文物,很有中国特色;小麦和鱼的线条很可爱,能让人想到好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