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豫菜春秋 > 第163章 研学反响:学生写豫菜作文,获征文大奖

第163章 研学反响:学生写豫菜作文,获征文大奖(1 / 2)

十月的郑州,秋阳正好,明远楼总部的会议室里,堆叠着厚厚一摞作文本——这是“豫味寻源”研学活动后,300名中学生提交的征文。

封面印着“我眼中的豫菜”几个彩色大字,翻开本子,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食材、对饮食文化的鲜活感悟。

陈静雅坐在桌前,手里拿着笔,逐篇翻看,时而被逗得笑出声,时而停下笔,在作文旁写下温暖的批注。

这场征文活动,是研学活动结束时和郑州教育局一起发起的。

当时陈静雅看着孩子们在基地里兴奋的模样,就想着:“不能让研学的热度就这么过了,得让他们把看到的、学到的写下来,加深印象,也能让我们看到活动的效果。”

于是,她和教育局的老师商量,以“我眼中的豫菜”“食材基地见闻”为主题,举办一场征文比赛,优秀作品不仅能获奖,还能收录成册。

消息一公布,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回到学校后,很多孩子立刻动笔,有的写在食材基地的见闻,有的写自己动手做菜的经历,有的写对豫菜文化的理解。

短短两周,明远楼就收到了300篇作文,每一篇都透着童真和认真。

陈静雅和教育局的三位老师组成评审组,按照“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的标准打分。

第一天评审,她就被一篇题为《一碗烩面的诞生》的作文吸引了——作者是初二(3)班的王乐乐,就是在蔬菜基地里兴奋挖荠菜的那个女孩。

作文里写道:“以前我总以为,烩面就是超市里的面条,煮一煮,加点菜就行。直到去了豫东面粉基地(研学第二天追加的面粉厂参观),我才知道,烩面的面粉要选河南本地的冬小麦,磨出来的粉又白又细,还要加盐水和面,醒面要醒两个小时,这样拉出来的面条才筋道。农艺师张爷爷说,咱河南的冬小麦,光照足、生长期长,磨出来的粉做烩面最好吃,这是咱中原的地给的味道……”

接着,王乐乐写了自己在明远楼体验做烩面的过程:“王师傅教我们揉面,面团要揉得光滑,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拉烩面的时候,要两只手抓住面团两端,轻轻往两边拉,还要甩一甩,面团就变长了。我第一次拉,面团断了,王师傅笑着说‘没关系,多练几次就会了’。后来我终于拉出了一根长长的烩面,下到锅里,煮出来筋道又好吃。原来一碗烩面,要经过选麦、磨粉、和面、醒面、拉面、煮面这么多步骤,每一步都不能少,就像咱河南的文化,要一步步传承下去……”

陈静雅越看越感动,在作文旁写下:“从面粉到烩面,写活了豫菜的‘源’与‘匠’,字里行间都是对豫菜的热爱。”

她把这篇作文推荐给其他评审老师,大家一致给出高分:“这篇作文不仅文笔生动,还写出了豫菜背后的食材文化和工匠精神,太难得的。”

另一篇让评审组眼前一亮的作文,是小学五年级刘慧慧写的《拔丝山药成长记》。

刘慧慧在作文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山药的生长:“山药宝宝在土里睡觉,睡了好久好久,它的根越长越长,一直往下钻,想要看看地下的世界。农艺师李叔叔说,山药宝宝很努力,每天都在长,要长到一米多深,才能长得又粗又壮。我摸了摸刚挖出来的山药,滑滑的、凉凉的,好像在跟我说‘我长大啦,可以做成好吃的拔丝山药啦’……”

接着,她写了自己对拔丝山药的理解:“王师傅教我们选山药,要选表皮光滑的,这样的山药宝宝长得好。拔丝山药要把山药切成块,炸到金黄,再用糖炒出丝。我尝了一口,甜甜的、脆脆的,糖丝能拉好长好长,像天上的彩虹。妈妈说,拔丝山药是豫菜里的甜菜,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现在随时都能吃,但还是觉得,自己参与选山药、看师傅做的拔丝山药最好吃。原来山药不仅好吃,还很有营养,李叔叔说它能健脾胃,就像豫菜,不仅好吃,还藏着对身体好的秘密……”

这篇作文充满童真,却把山药的生长、挑选、烹制和文化意义写得淋漓尽致。

评审老师笑着说:“这孩子把山药写成了‘宝宝’,太可爱了,还能说出豫菜‘养生’的特点,可见研学活动真的让她学到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