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看得见的新鲜”,很快吸引了大批顾客。
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让孩子站在玻璃前看厨师揉面,教孩子“这就是我们河南的烩面,要揉很多次才好吃”;有来郑州旅游的游客,专门冲着透明制作间来,一边看制作一边听陈静雅团队的工作人员讲解小吃文化,临走时还打包了几份油馍头,说“要带回去给家人尝尝现做的河南味道”;还有附近写字楼的上班族,午休时约着同事来吃饭,拍段制作视频发朋友圈,戏称“打工人的午餐,既要好吃,也要好玩”。
王建业每天都泡在透明制作间,盯着菜品质量。
有一次,他发现厨师小李拉扯烩面时,动作有些敷衍,面条粗细不均匀,立刻上前纠正:“食客看着咱们做,每一根面都得一样粗细,这不仅是口感的事,更是咱们的招牌。”
说着,他手把手教小李:“手腕要稳,发力要匀,就像拉橡皮筋一样,慢慢拉,别着急。”小李按照他的方法练习,没过几天,拉出来的烩面又匀又筋道,不少食客专门点名要吃小李做的烩面。
陈静雅则忙着给透明制作间“添文化”。
她在玻璃墙上贴了一组“河南小吃节气图”,立春对应“春韭蒸菜”,冬至对应“羊肉烩面”,让食客在不同季节来,都能看到对应的小吃文化;她还组织了“周末小吃体验课”,让小朋友走进透明制作间,在厨师的指导下揉小面团,体验做油馍头的乐趣。
有个小朋友第一次揉面团,把面团揉得满身都是,引得周围的食客哈哈大笑,小朋友的妈妈笑着说:“这比带孩子去游乐园还开心,还能让孩子了解家乡的小吃,太有意义了。”
开业首月,郑州三店的生意越来越火。
每天饭点,透明制作间前都围满了人,手机拍照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前厅的 tables 翻台率比预期高了30%,不少食客都是看了朋友发的视频专程来的。
月底盘点时,李明远拿着销售报表,笑着对王建业和陈静雅说:“小吃类菜品销量占比达40%,远超咱们预期!”
王建业拿起报表,指着“烩面”和“油馍头”的销量数据:“烩面每天能卖200多碗,油馍头能卖150多份,都是现做现卖的功劳,食客就认这个新鲜劲儿。”
陈静雅则补充道:“现在网上关于咱们店的视频,点赞量都过万了,很多人都知道郑州有个‘能看现做小吃’的餐厅,这就是‘前店后厂’模式的魅力,既有口感,又有体验,还有文化。”
李明远放下报表,看向透明制作间的方向,那里正飘着蒸菜的白雾,厨师们忙碌的身影在玻璃后晃动,前厅传来食客的欢声笑语。“这只是开始,”他说,“咱们要把这种模式打磨得更好,让‘前店后厂’不仅是三店的特色,还要成为咱们品牌的标签,让更多人爱上现做现卖的河南味道。”
接下来的日子,团队又对“前店后厂”模式做了优化:在透明制作间旁加了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食材的来源地,比如“烩面用的面粉来自河南新乡,羊肉来自河南焦作”;针对食客提出的“想快点吃到”的需求,王建业调整了制作流程,提前把面团醒好,保证食客点单后,10分钟内就能吃到现拉的烩面;陈静雅则收集了食客拍的视频,剪辑成短片,在店内播放,让更多食客看到“自己拍的视频上了屏幕”,增加了参与感。
慢慢地,郑州三店成了郑州的“网红餐厅”,但它的火,不是靠花哨的营销,而是靠“现做现卖”的真诚——食客看得见食材的新鲜,看得见制作的用心,尝得到地道的味道。
有位老郑州人来店里吃了一碗烩面,感动地说:“这味道,和我小时候在街头吃的一模一样,而且还能看见厨师做,心里踏实。”
李明远知道,“前店后厂”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协作:王建业的后厨把控,保证了菜品的口感和质量;陈静雅的文化赋能,让小吃有了故事和温度;还有所有员工的用心,让食客感受到了河南人的热情和烟火气。
而这,正是郑州二店最珍贵的特色亮点,也是未来品牌发展的方向——用“看得见的新鲜”,做“有温度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