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十月,豫菜预制菜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飘着浓郁的辛辣香气。
研发总监李哲正拿着汤勺,反复调试“东南亚特辣胡辣汤”的配方,不锈钢锅里的胡辣汤翻滚着,鲜红的辣椒碎浮在表面,胡椒的辛香混着骨汤的醇厚,隔着老远就能闻到。
“再加点河南特产生椒粉,辣度还得再提5%!”
李哲对着助手喊道。旁边的电子秤上,干辣椒、胡椒、生椒粉的用量已经比原版胡辣汤多了近一倍。
这是团队根据东南亚反馈,进行的第12次调试。
此前的加辣版虽然热销,但不少华人食客仍觉得“不够劲”,本土食客也反馈“辣得不够过瘾”,于是团队决定研发一款辣度飙升40%的“特辣版”,彻底满足当地对重口味的需求。
助手小心翼翼地往锅里加了一勺生椒粉,搅拌均匀后,李哲舀起一勺,吹了吹就送进嘴里。
辛辣感瞬间在舌尖炸开,顺着喉咙往下窜,额头很快冒出细汗,他却眯着眼点头:“这个辣度正好!既能让食客感受到‘够劲’的刺激,又不会盖掉骨汤的鲜和香料的复合味——就按这个配方定了!”
这款“东南亚特辣胡辣汤”,在原版基础上做了三重升级:干辣椒用量增加30%,选用河南本地的天鹰椒,辣而不燥;白胡椒和黑胡椒的比例调整为2:1,增强辛辣的层次感;额外添加10%的印度魔鬼椒碎,提升辣度的“爆发力”,同时保留8小时慢熬的牛骨汤底,用醇厚的鲜味中和辛辣,避免刺激肠胃。
“得做个对比测试!”
李哲让人端来原版、加辣版和特辣版三款胡辣汤,邀请公司里有东南亚生活经验的员工和几位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的留学生品尝。
马来西亚留学生阿杰喝了一口特辣版,辣得直咧嘴,却兴奋地说:“就是这个味道!跟我在吉隆坡吃的‘魔鬼辣面’一样够劲,华人肯定喜欢!”泰国留学生娜拉则觉得特辣版“辣度刚好,香料味很浓,配米饭吃绝了”。
配方敲定后,生产部立刻启动批量生产。
车间里,工人师傅们戴着防护手套,将按比例配好的干辣椒、胡椒、生椒粉混合碾碎,与熬好的牛骨汤底、脱水蔬菜包一起,分装成“特辣专用调料包”。
考虑到东南亚食客的灵活需求,团队还特意将辣油包拆分为“基础辣油”和“特辣爆香椒油”两包,食客可根据口味叠加添加,避免“一刀切”的辣度困扰。
“每一份特辣胡辣汤都要做辣度检测!”
生产负责人张凯拿着检测仪,逐一抽查刚封装好的预制包,“辣度必须达到5000ShU(辣度单位),误差不能超过10%,确保每一份送到东南亚的特辣胡辣汤,口感都一样够劲!”
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的推广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市场部联合当地华人超市,设计了“特辣挑战赛”活动——凡在超市购买特辣胡辣汤,拍摄试吃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带#豫菜特辣胡辣汤#话题,点赞超50就能获赠免费试吃券。还在超市货架旁设置“特辣试吃台”,煮好的特辣胡辣汤冒着热气,旁边摆着解辣的酸梅汤,吸引路过的食客驻足尝试。
“李总,新加坡、马来西亚的20家超市都准备好了,试吃台、海报、社交媒体推广素材全到位了!”
市场部负责人周萌拿着推广方案,向李明远汇报,“我们还联系了东南亚的10位美食博主,提前寄了特辣版样品,他们都拍了试吃视频,约定上线当天同步发布,预计能带来至少50万曝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