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3点的门店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光影,李明远指尖划过桌上厚厚一叠问卷报告,眉头微蹙。
行政总厨王建业穿着挺括的白色工服,胸前的厨师徽章泛着哑光,他刚从后厨赶来,袖口还沾着些许面粉.
文化顾问陈静雅则将笔记本电脑推到桌中央,屏幕上跳动着18-25岁年轻食客的调研数据图表,三人面前的咖啡早已凉透,却没人顾得上抿一口。
“上周门店的客流统计出来了,30岁以下客群占比同比下降了12%,尤其是18-25岁的年轻人,到店频次明显减少。”
李明远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将一份打印好的报表推到两人面前,红色的下降箭头格外刺眼,“咱们的菜品口味一直很稳,老顾客粘性也高,但年轻人好像越来越不爱来了。”
王建业摩挲着下巴,语气里带着几分困惑:“按理说咱们的菜量足、味道正,年轻人不该不喜欢啊?我家那小子就总说食堂的饭没滋味,念叨着要来店里吃胡辣汤。”
“现在的年轻人吃饭,可不止看味道和分量。”
陈静雅点开电脑里的社交平台截图,画面里满是其他餐厅色彩鲜亮、摆盘精致的菜品照片,配文全是“颜值绝了”“拍照超出片”之类的评价,“他们这代人是‘视觉先行’的消费群体,吃饭前先拍照发朋友圈,已经成了习惯。咱们的菜味道再好,要是拍出来不好看,很难吸引他们主动传播。”
这番话让李明远和王建业恍然大悟。
三人当即决定,针对18-25岁的年轻群体展开专项调研,既要摸清他们的真实需求,更要找到菜品与年轻人审美之间的差距。
调研团队兵分两路,线上依托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社交社群发放电子问卷,设置“你最看重餐厅的哪些因素”“菜品颜值对你的点餐影响有多大”“你觉得我们的菜品存在哪些不足”等问题,还附上了现有菜品的照片供受访者打分;线下则在门店设置临时访谈区,每当有年轻食客到店,工作人员就会送上一杯免费饮品,邀请他们在餐后填写纸质问卷,或是坐下来聊几句。
问卷发放的第三天,反馈数据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后台。、陈静雅每天熬夜整理数据,当她将统计结果呈现在两人面前时,结论清晰得让人意外——在回收的1286份有效问卷中,有83%的受访者认为“菜品颜值不够高,拍照缺乏吸引力”,76%觉得“分量偏大,单人用餐时容易浪费”,68%提出“菜品搭配单调,色彩不够丰富”。
实体访谈里的声音更直接,一位刚放学的大学生直言:“你们家的胡辣汤味道超赞,但装在白瓷碗里平平无奇,拍出来像家里煮的早餐,发朋友圈都没人点赞;反观隔壁那家店,连面条都摆成花朵形状,配着彩色的蔬菜丁,随手拍都好看。”
“原来问题出在这儿!”
王建业拍了下桌子,语气里既有豁然开朗的轻松,也有几分自责,“咱们一直盯着口味和分量,反倒忽略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以前总觉得菜品‘好吃管饱’就行,现在看来,‘好看好拍’同样重要。”
李明远指着问卷里的高频评价,眼神坚定:“这些意见太宝贵了,咱们得立刻行动。师父,菜品的刀工、搭配、摆盘都得靠你;静雅,你从文化和审美角度给建议,怎么让菜品既好看又不失咱们的特色,还得兼顾实用性。”
改良工作从后厨正式拉开序幕。
王建业带着厨师团队先从刀工下手,以往切得方方正正的土豆块,改成了厚薄均匀的菱形片;原本整根摆放的青菜,切成了错落有致的段状,边缘还特意修出圆润的弧度。
“刀工变了,菜品的层次感就出来了,拍照时不会显得乱糟糟。”
王建业一边示范,一边给徒弟们讲解,手里的菜刀起落间,土豆片在空中划出轻盈的弧线,稳稳落在案板上,大小薄厚几乎分毫不差。
菜品搭配的调整则更考验巧思。
以往偏重“荤素搭配”的思路,被拓展为“色彩碰撞”——清炒时蔬里加入了胡萝卜丁和玉米粒,翠绿、橙红、金黄三色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