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清早一场细雨,把国家饮食博物馆外的青铜浮雕洗得锃亮。
入口两侧,红灯笼高挂,一条写着“豫菜史料捐赠仪式”的横幅横悬,像给千年中原味道披上大红嫁衣。
陈静雅着月白色旗袍,立领绣槐花,手边是一只暗红色樟木箱——里面躺着10件豫菜核心史料,今天,它们将正式“落户”国家级殿堂。
陪同人员:
李明远(明远楼主理人)
王建业(豫菜泰斗,史料原持有者)
李纪生(冷链协会教授,顾问)
团队法务、摄像、记者共12人
博物馆大厅,背景音乐是改编的《豫菜进行曲》,埙与古筝交织出中原韵味。签到桌上摆着“微型豫菜展”:
?\t牡丹燕菜丝(可食用样品)
?\t香茅槐花高汤块(VR嗅闻)
?\t糖醋鲤鱼造型饼干
嘉宾在“味道迎宾卡”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豫菜,投入瓷鼎,仪式感满满。
仪式在“中华饮食时空廊”举行。长廊两侧,投影滚动播放豫菜史:
?\t北宋《东京梦华录》夜市
?\t1958年郑州食堂大锅菜
?\t2029年豫菜文化节航拍
陈静雅走在最前,脚步轻却郑重,像给历史掸去浮尘。
9:30,国家饮食博物馆馆长段文川致开幕辞:
“今天,豫菜近代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批档案入藏,填补了国家饮食记忆的一块重要拼图。它们不只是菜谱,更是百姓生活、时代变迁的‘味觉年轮’。”
“国家饮食博物馆的宗旨,是让每一道菜,都能在国家层面找到身份证。豫菜,今天正式落户!”
掌声雷动,摄像机红灯闪烁,像给时间按下录制键。
陈静雅走上讲台,身后大屏出现10件史料高清图。她朗声说道:
“小时候,我在外婆厨房偷吃‘炒三不沾’,油香混着松烟墨,那是我对豫菜的第一印象。多年后,我在东京街头看到山药慕斯,才懂‘家味’可以成为世界味。今天,我们把‘家’交给国家,请替我们保管,也请替我们传播。”
她声音微颤,却目光坚定,像把一条中原黄河,缓缓注入更大的海洋。
史料亮相:十件“国宝”逐件解读
1.\t清代《豫菜食单》抄本:
光绪32年,开封“又一新”掌柜手录,记菜品128道,含“糖醋鲤鱼”“炒三不沾”早期做法。
段馆长评:“清宫御膳档案外,民间商号菜谱如此完整,罕见。”
2.\t民国“厚德福”菜单:
1936年郑州报馆彩印,背面手写“今日特供”,广告体活字,见证豫菜民国营销。
3.\t王建业手写菜谱(1958-1983):
封面油渍、面粉痕,内页红笔批注“火不宜大”,是活着的技术档案。
4.\t1955年河南省厨师考核评分表:
张震寰满分记录,考核菜“牡丹燕菜”,评分栏写着:“刀工99,火候100,味感100”。
5.\t1979年《洛阳水席》油印讲义:
附手绘“牡丹燕菜”解剖图,用于厨师培训,显示改革开放后豫菜系统教学。
6.\t“文革”时期《红卫兵菜谱》手抄:
罕见特殊年代饮食记忆,记录“革命烩菜”“战斗胡辣汤”。
7.\t1984年首届豫菜大赛秩序册:
封面印着“深挖细找传统味”,内附评委签名,王建业为第5号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