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最后一天,郑州东至北京西的高铁“复兴号”像一条银色鲤鱼,划破晨雾。
陈静雅坐在3车12F,靠窗,面前小桌板被一台acbook、两册《豫菜春秋》手稿、一只恒温文件箱占据得满满当当。文件箱里,30余件豫菜珍罕史料安静沉睡——它们即将第一次踏入国家级的殿堂。
电脑屏幕亮着,是李明远凌晨两点发来的微信:
“静雅,这趟不只是捐赠,是让豫菜在国家面前‘报到’。一路顺风,也顺‘味’。”
她合上电脑,望向窗外。麦浪后退,白杨疾驰,黄河大桥一闪而过,像被谁随手撇下的银筷。
文件箱外层是碳纤维,防火防水;内层是真空铝箔,恒温12c。层层保护下,每一件史料都配有独立“身份证”:
1.\t清代《豫菜食单》抄本——光绪年间开封“又一新”饭庄掌柜手录
2.\t民国豫菜馆老菜单——1936年郑州“厚德福”彩印,右上角墨书“今日特供:糖醋鲤鱼”
3.\t王建业师傅手写菜谱——1958-1983年工作笔记,封面缺角,内页油渍斑斑
4.\t1955年河南省饮食公司《厨师晋级考核评分表》——张震寰满分记录
5.\t1979年《洛阳水席》油印讲义——附有手绘“牡丹燕菜”解剖图
……
每件史料旁,陈静雅都放了一小袋槐花干,既防潮,也让“河南味”一路随行。
国家饮食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森公园南侧,外形酷似一只倒扣的“青铜鬲”,屋顶覆土植草,四季常绿。
车至馆前,陈列部副主任郑昊早早在台阶等候。他一身亚麻色中式装,袖口绣“食”字篆体,像把博物馆穿在了身上。
“欢迎回家。”郑昊一句寒暄,让陈静雅瞬间卸下旅途疲惫。
通过安检,x光机里,工作人员看到那箱“时间”时,不自觉放轻了动作。
四、入库前“体检”:史料也要“望闻问切”
文献保护室恒温20c、湿度45%。桌上铺无菌亚麻布,LEd无影灯高挂——这里每天只接待六批文物。
郑昊戴上指套,一件件过手:
1.\t《豫菜食单》抄本
纸张:泾县竹纸,ph6.8,微酸
墨迹:松烟墨,无晕散
装帧:线装,四眼线间距误差<1
结论:二级文物,需脱酸处理
2.\t民国菜单
纸质:洋白纸,封面彩印“福”字商标
瑕疵:折痕裂口两处,需日本薄绢修补
亮点:背面手写“今日特供”属当时广告体,孤例
3.\t王建业手写菜谱
封面油渍:硬脂酸超标,需石油醚局部清洗
内页:残留面粉、酱油渍,形成“使用痕迹”,保留不做彻底清除
鉴定持续到下午三点,郑昊写下初评:
“这批史料填补了豫菜近代系统档案的空白,尤其1950-1980年代厨师笔记,全国罕见。”
夜谈博物馆:把“味道”纳入国家叙事
傍晚,博物馆小会议室,白墙投影“豫菜史料入藏方案”。
郑昊介绍国家饮食博物馆的定位:“中国饮食史缺的不是‘皇家菜谱’,而是‘民间烟火’。豫菜史料有账本、有考核表、有手抄菜单,恰恰补足这块拼图。”
陈静雅补充:“豫菜讲‘五味调和’,也讲‘和而不同’。这些笔记、菜单、油印讲义,是中原人如何在时代变迁里守住一口‘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