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完旧架,两人摊开一张“中原味道十年蓝图”——宣纸印长卷,展开足有3米,像清明上河图,却用信息图表说话。
左侧是“回望”:
?\t2019—2021:抢救菜谱,拍摄《豫菜口述史》200小时,出版《失落的豫菜》第一辑;
?\t2022—2024:研发“豫菜标准化调味包”36款,获欧盟、北美双认证;
?\t2025:首届豫菜文化节,海外门店破100家。
右侧是“展望”:
?\t2026:启动“豫菜校园行”,在河南200所中小学设“味道课堂”;
?\t2027:与中科院合作,发射“豫菜育种卫星”,把铁棍山药、信阳毛尖、开封西瓜送上太空做基因实验;
?\t2028:建成“豫菜博物馆”,用AR技术复原从夏朝“钧台之享”到北宋“东京梦华”的十场历史盛宴;
?\t2029:海外豫菜体验店达到500家,推出“豫菜黑珍珠”评级体系;
?\t2030:把“牡丹燕菜”带进联合国总部,成为“国际中餐日”指定主菜。
卷轴最中间,画着一棵“味道树”:根是小麦,干是黄河,枝是五大洲,叶是各国国旗,树冠却结出一颗颗“饺子形地球”。
陈静雅拿毛笔在空白处添了一句话:“让世界咬一口中原,让中原成为世界的口头禅。”
画完蓝图,夜已深,露水把露台地板打出一层油膜。
陈静雅突然问:“明远,你记不记得2021年谷雨,牡丹开的第一朵花?”
李明远当然记得。
那天他们刚拿到第一笔融资,却遭遇疫情反弹,账面只剩43天现金流。两人坐在后院喝闷酒,一朵牡丹悄无声息落在陈静雅肩头,像给她别上一枚胸针。
“那天你说,要是花不谢,我们就继续;要是花谢了,就散伙。”
陈静雅抬眼,眸子里晃着灯光,“结果那朵花整整开了15天,比往年多7天,像被时间加了倍速。”
李明远从口袋掏出一个小绒盒,打开是一枚银质筷子形发簪,簪头是一朵微缩牡丹,花蕊镶了0.1克拉钻石。
“早该给你的,一直找不到比牡丹更合适的比喻。”
陈静雅愣住,夜风把她的刘海吹得乱颤,像要替她点头。
她把发簪插进发髻,钻石刚好落在牡丹花蕊,灯光一闪,像给中原点了一颗美人痣。
露台对话持续到零点,远处德化街的霓虹依次熄灭,只剩“明远楼”招牌还亮着,像给夜空留的一盏灶火灯。
李明远打开微信,把刚刚拍下的“十年蓝图”发到核心群,附上一句话:
“从明天起,我们不再是‘创业者’,而是‘守门人’——守住豫菜的根,守住河南的魂,守住世界对中餐的想象。”
陈静雅把电脑转过来,文档标题是《豫菜春秋》第二卷目录:
第一章黄河的味谱
第二章小麦的迁徙
第三章汴京的早餐
第四章牡丹的崛起
第五章太空的烩面
第六章世界的胡辣汤
……
她敲下最后一行字:“豫菜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过去穿过我们,走向未来。”
0点38分,两人真的饿了。
李明远系围裙,陈静雅擀面条,灶火“嘭”一声点燃,像给他们补放了一朵节日烟花。
汤头是老母鸡+牛骨+黄河鲤鱼骨,熬了8小时,清得像嵩山晨雾;配菜只有三样:嵩山木耳、淮山山药、信阳毛尖炸成的“茶叶酥”。
面出锅,撒一把小磨香油,油花在汤面旋转,像给中原画一枚太极。两人捧碗,蹲在露台门槛,吸溜声与远处火车汽笛交织。
陈静雅突然说:“十年后,我们还会蹲在这儿吃烩面吗?”
李明远把汤喝出一轮明月:“只要树根还在,碗就端得稳。到时候添两双筷子,一双给女儿,一双给来月球旅行的客人。”
风停了,牡丹叶沙沙作响,像给这句大话鼓掌。
烩面的热气升腾,飘向夜空,与还逗留在天上的无人机尾灯相遇,组成一行淡金色的光晕——
“Yucai,See You to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