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28章 风吹纸背冷

第128章 风吹纸背冷(1 / 2)

江南的湿冷空气仿佛能透过窗纸,浸入骨髓。

林昭然立于窗前,目光却未落在那片烟雨朦胧的园景上,而是穿透了千里之遥,直抵风暴中心的京城。

她没有丝毫的等待与犹豫,就在那万民帖呈上御案的同一天,一封密信已由最快的驿马送往金陵。

指令很简单,却又极其大胆。

她命柳明漪即刻召集江南十二州所有女塾的主持,不论出身,不问派系,只有一个要求——快。

三日之内,她们必须编纂出一本名为《冬廪授业录》的册子。

这册子的纲领,便是炭帖上传播甚广的《附录》节选,但血肉,必须来自那些最底层的寒门学子。

每一个字,都需是那些刚学会写字的孩子用最简陋的笔墨,在最粗糙的纸上留下的痕迹。

每一篇心得,都必须是他们背诵后最朴素的感悟。

林昭然深知,京城那些衮衮诸公最擅长的便是上纲上线,将一切新生事物打为异端。

若只空谈“请学”,无异于自承煽动民意,正中赵元度下怀。

但若将其巧妙地包裹在“官赈”的外衣之下,性质便截然不同。

这本册子的封面,她早已拟好了题跋——“非讲学,乃赈中教养实录”。

这不是民间私学,而是朝廷恩典的延伸,是冬日赈灾中,除了米粮之外,给予百姓的精神食粮。

它不是挑战,而是一种补充,一种证明。

京城的消息如流水般汇入她所在的小院。

程知微的密报来得比预想中更快,也更冷。

他在礼部值房外守了整整一夜,借着整理旧档的由头,将赵元度与刑部一位郎中的密谈听得一清二楚。

赵元度的声音透过厚重的门板,阴冷如蛇:“万民帖不过是障眼法,凭空生出的字迹,不是妖术是什么?就以‘伪造民书,妖言惑众’的罪名办,将那炭显之法,定为巫蛊之术!”

林昭然看完密报,指尖微微泛白。

她预料到赵元度会反击,却没想到他如此狠毒,竟要直接将民心所向打成邪门歪道。

她迅速提笔,写下第二道指令。

她要程知微不仅要将那本刚刚快马加鞭送抵京城的《冬廪授业录》送到裴怀礼手中,更要在其中夹上几页特制的“炭水书写纸”。

这几页纸,正面是孩童的笔迹,背面却用秘法浸润了炭水,肉眼看去,空无一物。

她甚至为程知微设计好了递送的方式——绝不能是正大光明的拜访,那会引起警觉。

而是要送到裴怀礼每日必经之路的一家茶肆,托那里的掌柜,在裴相公落座时,“不经意”地遗落在他的茶案上。

一个心系国事的老臣,是绝不会对一本来自江南、记录着赈灾教养的册子视而不见的。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一场无声的博弈也在上演。

皇帝已经连续数日没有对万民帖表态,他只是沉默地批阅着其他奏折,仿佛那份牵动满城风雨的文书根本不存在。

孙奉伺候在侧,将皇帝的每一丝微表情都看在眼里。

他知道,这位天子不是不在意,而是在权衡,在猜疑。

君心似海,深不可测,一丝涟漪,便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这夜,孙奉趁着洒扫之机,悄悄将一小块从《附录碑》上拓下的残片,塞进了御案的镇纸底下。

那残片上只有一个模糊的字,却足以引人深思。

随后,他又在皇帝惯用的那个手炉中,暗暗放置了一枚精心雕琢过的炭块。

那炭块上,刻着一个深刻的“问”字。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负责添炭的小内侍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

皇帝闻声望去,只见燃尽的炉底灰烬中,赫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黑色“问”字。

殿内所有宫人都吓得跪倒在地,唯有皇帝,只是静静地凝视着那个字,眼神晦暗不明。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这‘问’字,是问朕吗?”

满殿死寂,无人敢答。

孙奉适时地向前一步,深深叩首,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陛下,老相公在时,问的是礼。如今,宫外的百姓问的,是一条活路。”

皇帝没有再说话,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将炉灰清理干净。

但孙奉知道,那颗种子,已经埋下。

几乎是同一时刻,城南的裴府,裴怀礼彻夜未眠。

那本《冬廪授业录》就摊开在他的书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