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破帷 > 第125章 灰烬里种灯花

第125章 灰烬里种灯花(1 / 2)

林昭然的裙裾扫过船舷时,江风卷着湿冷的潮气灌进领口,像一根细针顺着脊背扎下去。

她下意识缩了缩肩,指尖触到颈间银锁——那枚刻着“昭然”二字的旧物贴着皮肤,凉得发烫。

她望着金陵城影在暮色里浮起,旧学坊的飞檐像道褪色的墨线,勾着记忆里漏雨的偏厅——十年前,她曾蹲在那间屋子的砖地上,看老学究用破陶碗接雨水,却把最后半块炊饼塞给交不起束修的小书童。

那时屋外雨声淅沥,瓦片碎裂处滴水成洼,而炉上粗陶罐里煮着稀粥,米香混着霉味,在潮湿空气里飘了一整天。

“姑娘,到了。”艄公的竹篙磕在石埠上,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柳明漪的鞋尖。

那女子抱着个青布包袱,里面裹着用油纸层层包好的“心灯长卷”残片,边角还沾着望火楼的灰烬,指腹蹭过时留下淡淡的黑痕,闻起来有焦木与陈年宣纸燃烧后的苦香。

林昭然踩着滑溜溜的石阶上岸,青石板沁出寒意,透过薄底绣鞋直抵脚心。

她转头对她说:“残片分送七十二州的事,今夜必须随驿马出发。附语我写在帕子上了。”

柳明漪展开帕子,烛火下八个小楷力透纸背:“此非祭幡,乃入学帖。”她指尖微微发颤,纸面轻颤如蝶翼,“您是要让这些烧过的纸,变成学子手里的笔。”

“不错。”林昭然望着旧学坊斑驳的木门,门楣上“有教无类”的木牌歪着,被雨水泡得发胀,漆皮翘起如干涸的唇。

她伸手推门,木轴“吱呀”一声呻吟,霉味混着潮土气涌出来,呛得人鼻腔发酸。

她摸黑走到东厢,指尖触到墙皮剥落处——果然,雨水顺着砖缝渗进来,在地上积成小水洼,脚尖一碰,冰凉的水便漫进鞋底。

她想起孙奉说沈砚之弥留时问“屋漏可修”,那时只当是病中呓语,此刻踩着湿冷的青砖,突然懂了:那不是问漏雨的屋檐,是问这困着千万人的制度之幕,可还有补漏的可能?

“昭然姑娘!”

急促的敲门声惊得烛火摇晃,灯芯噼啪爆开一粒火星。

程知微冲进来时,官服前襟沾着墨渍,发冠歪在一边,怀里还抱着半卷礼部档案,纸页边缘已被汗水浸软。

“出大事了!这三日十七道州府呈报‘附录讲学已停’,可驿路根本没收到文书!我查了用印记录——有人私调勘合副印伪造公文!他们在用相爷的名义清剿私学!”

林昭然的手指骤然收紧,指甲几乎掐进掌心,留下四道月牙形的白痕。

她抢过档案,翻到最后一页,那方“沈氏勘合”的朱印边缘毛糙,印泥比寻常淡了三分,像是仓促盖下,又似刻意做旧。

“好个‘执行遗命’。”她将档案拍在案上,震得烛芯跳了跳,火光在墙上投出她绷紧的侧影,“沈相若泉下有知,怕是要掀了棺材板。”

“还有这个。”程知微从怀里又摸出个布包,“我在旧印匣底下翻到的,相爷病中写的批注。”林昭然展开泛黄的纸页,墨迹间浸着药香,纸面微潮,仿佛还带着病人咳出的气息。

最后一句“礼崩乐坏,非在破礼,而在弃人”让她喉头发紧——原来沈砚之不是看不见症结,只是困在礼法的茧里,挣不脱。

“姑娘。”孙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这个从前总垂着眼帘的小黄门,此刻捧着个漆盒,盒盖雕着松竹,是沈砚之书房里的旧物。

他低声说:“老奴已被调往内廷洒扫,今夜轮值东掖门,顺道送来。”

林昭然心头微动,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一瞬。

他掀开盒盖,露出一叠手札,最上面一页的批注被墨圈了三遍:“屋漏可修?问漏者,问补者,问漏中之人可愿撑伞。”

她坐下来,指尖轻轻抚过“漏中之人”四个字,纸面粗糙,墨迹厚重,像一道未愈的伤口。

江风从破窗灌进来,吹得烛芯噼啪作响,火光在墙上晃动,映出她低垂的眼睫。

她忽然想起望火楼上那些举着粗陶灯的百姓——老塾师的拐杖,绣娘的襁褓,米行老板的粗陶灯,原来都是漏中撑伞的人。

“冬廪计划,提前启动。”她抬头时,眼底有火光跳动,“让各州府准备炭帖,正面印《附录》节选,背面写‘寒门学子可凭此帖至官仓领炭三斤’。表面是赈济,实则是播种。”柳明漪立刻掏出笔墨记下来,“用米浆调墨写字,贴于炭心?”她抬头确认。

林昭然点头:“干时不显,湿则字现——等他们发觉,火已燎原。”

程知微攥紧拳头:“我这就去联系各州书驿,确保炭帖能送到学子手里。”

“慢着。”林昭然叫住他,“让炭车走漕运。”她望着窗外渐起的夜雾,雾气缠绕着江面,像一层灰纱缓缓铺开,“漕司的船快,但若有人想拦……”她没说完,程知微已明白——那些人不会放过任何“异端”的痕迹。

孙奉将手札重新收好,轻声道:“相爷若见着今日,该会说‘天光到底照进来了’。”

三更梆子响过,旧学坊的漏雨处被临时铺了油毡,雨水滴在油布上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林昭然站在檐下,看着三辆盖着草席的炭车从巷口拐过,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轻响,车篷下隐约露出朱红的炭帖边角,在雪光中像一点未熄的余烬。

与此同时,长江北岸的雾气正浓。

三辆炭车已渡过浮桥,缓缓驶入江北驿道。

潮湿的风舔舐着草席,悄悄渗入炭堆深处——那些藏在米浆纸里的字,正在灰烬里苏醒。

江面上,漕船的灯火正一盏盏亮起,像星星落进了水里,倒影随波荡漾,碎成一片流动的金。

林昭然的靴底碾过青石板时,漕司的朱漆令牌正戳在炭车草席上。

押官甲胄上的铜钉在暮色里泛着冷光,他扯住草席角:“沈补遗。漕运例禁私运文书,这三车炭裹着什么,您比我清楚。”——此人姓赵,原为沈砚之政敌门生,借“清源大典”整顿之名掌漕运稽查权,专司拦截“违禁思潮传播”。

林昭然垂眸看那只青筋暴起的手,指节还沾着新擦的金漆——是沈砚之故去后新换的仪仗,连押官都要学首辅旧例,在甲胄上描金。

她嘴角浮起极淡的笑,退后半步:“查验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