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70章 蜀都惊变

第570章 蜀都惊变(2 / 2)

都督府内,陈砥、苏飞、马谡齐聚,看着来自成都的详细情报,神色各异。

“刘备……死了?”苏飞有些唏嘘,“一代枭雄,竟也走得如此匆匆。”

马谡则更关注权力格局的变化:“李严统内外军事?刘备临终前竟做出如此安排?此举无异于将诸葛亮置于火上烤啊!蜀汉朝局,恐将多事矣!”

陈砥默然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刘备之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意味着原有的吴蜀联盟格局,将面临新的变数。刘禅暗弱,诸葛亮与李严内斗加剧,蜀汉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都难以对外有所作为,这无疑减轻了荆西来自西面的压力。

但另一方面,一个内乱不止、虚弱不堪的蜀汉,真的是江东想要的盟友吗?如果李严彻底压倒诸葛亮,甚至铤而走险,是否会破坏联盟,甚至倒向曹魏?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刘备托孤,埋下了内乱的种子。”陈砥缓缓开口,“诸葛亮虽智,然受制于君臣名分和先帝遗诏,短期内难以奈何李严。李严掌军,必更加肆无忌惮地经营南中,排除异己。蜀汉未来两年,乃至更久,重心必将转向内部争斗,无力北伐,亦难有大举东顾之力。”

他看向苏飞和马谡:“此于我荆西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机遇在于,我们获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之机。挑战在于,需更加警惕李严狗急跳墙,或为转移内部矛盾而铤而走险,骚扰边境。同时,也要防备司马懿利用蜀汉内乱,趁机兴风作浪。”

“主公所言极是。”马谡点头,“我等当趁此良机,加速整合荆西,编练山地营,推广屯田教化,将根基打牢。同时,对巴东方向,继续保持高压监视,但可适当放缓姿态,示之以弱,麻痹罗宪乃至李严。”

苏飞问道:“那……我们是否需要做点什么,给诸葛亮一些支持?毕竟,一个稳定的、由诸葛亮主导的蜀汉,更符合我们的利益。”

陈砥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暂时不必。此刻插手,过于明显,可能适得其反。诸葛亮非是常人,他自有手段应对。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做好自己的事即可。待其需要时,或许……我们手中的一些东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想到了那些关于李严勾结溃兵、纵容南中叛乱的口供和物证。这些东西,在关键时刻,或许能成为压倒李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传令下去,荆西各地,依律举行哀悼,追念汉昭烈帝。但防务不可松懈,尤其南部边境,需加倍警惕!”陈砥最终下令。

洛阳,大将军府。

司马懿接到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李严统军的详细情报后,罕见地露出了笑容。

“好!好!刘玄德啊刘玄德,你英雄一世,临终却走了这么一步昏棋!”司马懿抚掌轻笑,“让李严统军?哈哈,诸葛亮这下有的头疼了!蜀汉无人矣!”

司马师也笑道:“父亲,此乃天赐良机!蜀汉内乱将起,两年之内,绝无力北上。我大魏可高枕无忧矣!”

“高枕无忧?”司马懿瞥了儿子一眼,摇了摇头,“还不到时候。诸葛亮还在,蜀汉根基未损,只是暂时蛰伏。我们要做的,不是高枕无忧,而是……趁他病,要他命!”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向南中:“告诉我们在南中的人,加大支持鬲津、且兰等部的力度!要钱给钱,要铁给铁!让叛乱烧得更旺些!把李恢牢牢拖在南中!同时,设法挑动李严,让他以为时机已到,可以更进一步,甚至……取诸葛亮而代之!”

“父亲是想……让蜀汉内斗升级?”

“不错!”司马懿眼中寒光闪烁,“只有让他们内部斗得你死我活,元气大伤,我们才能真正安心经略北方,对付江东!传令王凌、胡质,江淮方向的攻势可以稍缓,做出力不能继之态,让江东放松警惕。我们的重心,要放回北疆,放回……‘鹰巢’!”

他要用蜀汉的内乱,来掩盖他在北方的真正图谋。

成都,李严府邸,密室。

烛火摇曳,映照着李严因兴奋而有些潮红的脸。董先生及几名核心心腹围坐一旁。

“都护,如今大权在握,诸葛亮又忙于丧仪和新君,无暇他顾,正是我等一举掌控朝堂的大好时机!”一名心腹激动地说道。

李严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躁动:“掌控朝堂,谈何容易。诸葛亮经营多年,蒋琬、费祎、董允皆其羽翼,军中魏延、罗宪等亦非我嫡系。贸然动手,胜算不大。”

董先生阴恻恻地笑道:“都护所言极是。硬碰硬非上策。然,我们可以借势……”

“借势?”

“不错。”董先生捋着胡须,“借先帝遗诏之势!都护统内外军事,此乃先帝明旨。我们可以此为由,逐步调整各地将领,安插亲信。尤其是南中,李恢虽为庲降都督,然其麾下将领,未必都与他同心。都护可借平叛之名,行‘掺沙子’之实。待南中兵权在手,再图巴东、江州……届时,诸葛亮纵有通天之能,亦难挽回!”

李严眼中精光大盛:“妙!此计甚妙!便依先生之言!另外……”他压低了声音,“与北边(指幽州势力)的联系,也可重新恢复了。告诉他们,他们的条件,本督可以考虑,但需要他们提供更多……实际的帮助。”

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手握重兵,内外呼应,将诸葛亮一步步逼入绝境的场景。权力的滋味,让他沉醉,也让他变得更加大胆和冒险。

蜀汉的天空,阴云密布,惊雷暗蕴。一场决定国运的内斗,已然拉开了序幕。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司马懿,则在他洛阳的府邸中,满意地看着棋局向他预设的方向发展。唯有荆西的陈砥,在短暂的权衡后,选择了埋头深耕,加固着自己的堡垒,准备迎接未来更大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