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62章 棋局纵横

第562章 棋局纵横(1 / 2)

---

夷陵城外的临时营地里,气氛肃杀而凝重。被焚毁的屯田点废墟尚未清理完毕,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血腥与烟火的气味。陈砥没有在舒适的都督府接见残存的蛮族代表,而是选择了这片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土地。

以阿木合为首的几名蛮族头人,被解除了武装,在江东士卒警惕的目光下,走进了中央最大的营帐。阿木合脸上带着悲愤、恐惧与一丝解脱后的茫然,他的一条手臂用粗布吊着,那是黑石谷血战的痕迹。

陈砥端坐主位,苏飞、樊友按剑立于两侧,杀气腾腾。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冰冷的目光扫过这些惶惶不安的头人,无形的压力让帐内的空气几乎凝固。

良久,陈砥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金铁之音:“阿木合酋长,黑石谷的血,还未干透。”

阿木合浑身一颤,勐地跪伏在地,用生硬的汉话嘶声道:“都督!阿木合……有罪!对不起都督的信任!对不起死去的族人!可是……可是他们抓了我的娃娃!抓了各寨头人的家眷!就在巴东那边!我们……我们没办法啊!”他声音哽咽,老泪纵横。

其他头人也纷纷跪倒,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家眷被掳、受人胁迫的经过,言辞恳切,不似作伪。

陈砥面无表情地听着,直到他们说完,才冷声道:“家眷被掳,便可屠戮我官吏军民,毁我屯田,背信弃义?此等行径,与禽兽何异?!”

众头人噤若寒蝉,伏地不敢言。

陈砥话锋一转,语气稍缓:“然,念尔等受人胁迫,尚有可原之情。本督已查明,尔等家眷,确被囚于巴东秭归(蜀汉之秭归,非江东秭归)以南三十里的一处隐秘山谷。”

阿木合等人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希冀的光芒。

“本督可以设法营救。”陈砥看着他们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但,尔等需立下血誓,自此之后,永世臣服,绝无二心!遵我号令,纳我赋税,送子弟入学,与我汉民一体同仁!若再敢反复……”

他“锵”一声拔出半截佩剑,寒光映照着他年轻而冷峻的脸:“休怪本督剑下无情,定叫假山诸部,鸡犬不留!”

森然的杀气弥漫开来,阿木合等人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指天画地发下毒誓,愿永世归附。

“好!”陈砥收剑入鞘,“既如此,前罪暂恕。尔等即刻返回各寨,安抚族人,统计损失。郡府会拨发粮食、盐巴、药材,助尔等度过难关。至于营救家卷之事,本督自有安排。”

打一棒子,给一颗甜枣。陈砥深知,对于这些畏威而不怀德的蛮族,必须恩威并施,方能真正收服。

处理完蛮族事宜,陈砥立刻召见了奉命前来负责安抚与调查的马谡。

“马参军,蛮族初定,人心未附。安抚之事,便有劳你了。需刚柔并济,既要让其感受到朝廷仁德,亦要使其心存敬畏。”陈砥将情况简要说明。

马谡拱手道:“都督放心,谡必当竭尽全力。蛮族反复,根在于利与惧。若能使其得利(通商、盐铁),且知惧(军威、法度),则必能长治久安。谡已草拟数条抚蛮细则,请都督过目。”

陈砥接过看了看,马谡所提,包括设立官市、传授农耕技术、选拔蛮族子弟入郡学、承认其部分习惯法但需纳入官府管辖等,条理清晰,考虑周详,不禁暗自点头。此人确有实务之才。

“便依参军之策执行。所需钱粮人手,皆由郡府支应。”陈砥批准了方案,又道,“另外,俘虏审讯已有进展,指向幽州及巴东。参军在安抚之余,亦需留意蛮族中是否还有与外界勾结的残余势力,尤其是与巴东方向的联系。”

“谡明白!”马谡眼中闪过兴奋之色,这调查幕后黑手的任务,显然更合他的胃口。

荆西的乱局,在陈砥果断的军事打击与马谡后续的怀柔政策下,暂时平定下来。但更大的风暴,已然在酝酿。

成都,丞相府内的气氛,因李严持续不断的“调查”而显得有些微妙。

李严似乎铁了心要借“军械流失”一事做文章,不仅盯着边境驻军,甚至开始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成都的武库以及一些与军方关系密切的工坊。其麾下爪牙四处活动,引得不少官员人心惶惶。

这一日,李严更是直接向诸葛亮呈上了一份奏报,言称在江州某处民间铁匠铺,发现了私造军弩部件的痕迹,虽未形成完整弩机,但其工艺精湛,疑似有军中匠人流落在外或暗中授艺,请求彻查所有与军械制造相关的匠户及官员。

此举无疑是在扩大打击面,甚至隐隐有将矛头指向负责军工生产的官员乃至部分将领的意图。

“丞相,李中都护此举,是否有些……过犹不及了?”蒋琬看完奏报,眉头微蹙,“军械管理自有制度,如此大动干戈,恐寒了将士与工匠之心。”

费祎也道:“况且,荆西之事,已有‘涧’组织透露消息,指向幽州。我军械核查并无疏漏,李中都护为何仍紧抓不放?”

诸葛亮平静地听着,手中羽扇节奏不变。他如何不知李严的心思?无非是想借机揽权,树立威信,甚至排除异己。

“正方也是为国事操劳,其心可勉。”诸葛亮澹澹评价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然,查桉需有实据,不可凭空揣测,牵连无辜。此事,便由公琰(蒋琬字)你接手,会同有司,复核李中都护所呈线索。若确有其事,依法办理;若系子虚乌有,或小题大做,则需约束相关人员,不得再行扰民之举。”

他将调查权从李严手中轻轻巧巧地转移到了更为持重的蒋琬那里,既回应了李严的“关切”,又避免了事态扩大。

蒋琬心领神会:“臣遵旨。”

李严得知此事后,心中虽有不甘,但丞相既已下令,他也无法公然反对,只得暂时收敛。然而,其心中对权力的渴望,以及对诸葛亮“掣肘”的不满,却愈发强烈。

诸葛亮看着李严退下时那略显阴沉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忧虑。朝中的平衡越来越难以维持,李严的野心如同野火,稍有不慎便可能燎原。他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制衡点。

“传令,召汉中太守魏延,于秋收后回成都述职。”诸葛亮对费祎吩咐道。魏延性格骄矜,与李严素来不睦,或可借其势,稍抑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