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陵的春日,本该是草长莺飞,江水如碧。然而,一股突如其来的紧张气氛,却如同倒春寒般席卷了都督府。
赵云眉头紧锁,看着手中刚刚送达的紧急军报。蜀将李严,突然一改往日小规模挑衅的风格,调动大军两万余人,由陈式、吴班等将领率领,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夷道,另一路主力则沿长江北岸东进,其兵锋隐隐指向的,竟是江陵上游的重要支点——旌阳!
旌阳若失,蜀军便可顺流而下,直接威胁江陵侧翼,甚至截断江陵与夷陵之间的联系,西线防御体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李严此举,绝非寻常挑衅!”赵云沉声道,目光扫过堂下众将和一旁肃立的陈砥,“其动员兵力之多,进军之果断,背后必有诸葛孔明的授意!看来,孔明是见我军内部初定,欲趁我立足未稳,在西线施加压力,迫使我军分散精力,无暇他顾!”
“都督,旌阳守军不足三千,恐难久持!末将请令,率兵驰援!”一员将领出列请战。
赵云却摇了摇头:“李严主力动向不明,若其攻旌阳是假,意在诱我江陵主力出城,而后半渡而击,或直扑江陵,则危矣!”
他走到沙盘前,手指在旌阳、江陵、夷陵之间移动,沉吟不语。蜀军这一手,确实打在了要害上。分兵救援,风险巨大;固守待变,则可能坐视旌阳失守。
陈砥站在一旁,看着沙盘上敌我态势,心中焦急,却又不敢打扰赵云的思考。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战场上的抉择,远比书本上的兵法要复杂和残酷得多。
就在这时,又一匹快马疾驰入府,送来了一封来自江北的密信。信是陆逊亲笔所写,内容简短却至关重要:“据可靠情报,魏将夏侯楙亦有异动,襄阳魏军似有南下策应蜀军之势。西线压力,恐非独力能支,望子龙兄慎之。”
赵云看完,脸色更加凝重。蜀魏联动!这绝非巧合!诸葛亮果然老谋深算,不仅自己在西线发力,还说动了曹魏在南阳方向施加压力,意图让江东首尾不能相顾!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陈砥忍不住问道。
赵云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李严主力意图不明,江陵绝不能轻动!但旌阳亦不可不救!”他看向请战的那员将领,“我给你三千精兵,多带旌旗鼓号,大张旗鼓,做出主力驰援旌阳之势!但行军速度不必过快,沿途多设疑兵,若遇蜀军主力,不可恋战,即刻退回!”
“末将领命!”
“同时,”赵云目光转向另一员沉稳的将领,“你速率江陵水军主力,溯江西进,但不是去旌阳,而是直插巫县下游!扼守要害,做出截断蜀军归路、威胁其后方巴东的态势!李严若真意在江陵,见此情形,必不敢全力东进!”
“遵命!”
“八百里加急,将此处军情,速报建业主公!并通报江淮魏延、江北陆逊,请他们密切关注魏军动向,必要时予以牵制!”
一道道命令发出,赵云以其老到的经验和沉稳的应对,试图化解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西线的平静已被彻底打破,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在酝酿。
西线急报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建业朝堂刚刚恢复不久的平静。
武德殿内,陈暮看着赵云和陆逊几乎同时送来的紧急文书,面色冷峻。殿下,庞统、徐庶、张昭、顾雍等重臣齐聚,人人面色凝重。
“好一个诸葛孔明!好一个司马懿!”陈暮冷哼一声,“见孤内部稍安,便迫不及待地联手来试探了!一个在西,一个在北,倒是配合默契!”
庞统出列,沉声道:“主公,此乃蜀魏联手施压,意在迫使我军两线作战,疲于奔命,从而打断我内部整合与发展的步伐。其心可诛!”
徐庶补充道:“西线有子龙在,当可稳住阵脚。然若襄阳魏军果真南下,江北压力骤增,伯言恐也难以全力支援西线。当务之急,是必须打破蜀魏此番联动,让其知难而退!”
“如何打破?”陈暮目光扫过众人。
张昭忧心忡忡:“是否可遣使赴蜀,重申盟好?或与曹魏暂时缓和……”
“不可!”庞统断然否定,“此时示弱,彼等必更加猖獗!唯有展示强硬姿态,甚至主动出击,打痛其中一方,方能破此僵局!”
“主动出击?”顾雍皱眉,“攻蜀还是击魏?无论攻哪一方,皆非易事,若陷入僵持,则正中奸人下怀!”
朝堂之上,意见纷纭,难有定论。
陈暮沉默片刻,目光再次投向舆图,手指在几个关键点上移动——西线的江陵、旌阳;北方的合肥、寿春;以及……那片被邓艾标注出的,名为“芍陂”的区域。
“诸葛亮的目的是牵制,司马懿的目的是试探。”陈暮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冰冷的决断,“他们想看孤的反应,想看孤是退缩,是慌乱,还是……另有奇招!”
他抬起头,眼中精光闪烁:“他们想看,孤便让他们看个明白!传孤旨意!”
“第一,令赵云,西线采取守势,以稳住阵脚为第一要务,必要时可放弃旌阳等外围据点,收缩兵力,固守江陵、夷陵核心区域!告诉子龙,孤准他临机决断,不必事事请示,但要给孤守住西线门户!”
“第二,令陆逊,江北防线提升至最高战备等级,严密监视襄阳魏军动向!但无孤明令,不得主动越境攻击!若魏军来犯,则坚决反击,挫其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