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权衡(1 / 2)

桥头镇的“微澜”虽已平息,但涟漪却悄然扩散开来。王友顺副镇长工作失当、险些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红星县不大的干部圈子里迅速传开。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简单粗暴、承诺轻率等问题,更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干部的能力、担当与口碑,也为即将到来的全县干部年度调整,投下了一抹微妙而复杂的阴影。

县委小会议室,灯火通明。常委会正在审议年度干部调整的初步方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日常议事的气氛,严肃而凝重。每位常委面前,都摆放着一份厚厚的名册和拟调整岗位的列表。这是决定许多人政治生命走向的时刻,也是各方力量、各种理念在人事棋盘上的一次重要博弈。

宋知远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神情专注,指尖无意识地轻点着桌面。作为县委常委,他拥有重要的一票,而他分管的农口系统、部分乡镇,更是此次调整中涉及岗位较多的领域。他深知,用对一个人,能盘活一片区域;用错一个人,则可能贻误一方发展。王友顺事件,更让他对“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有了切肤之痛。

“农业局副局长老周快到龄了,这个位置很关键。”组织部长刘云才开始逐一介绍重点岗位的人选酝酿情况,他扶了扶眼镜,语气平稳客观,“目前考察了两位同志,一位是现任农业局党委委员、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建明,农校科班出身,业务能力很强,在灾后农业技术恢复方面表现突出;另一位是桥头镇党委副书记孙建国,基层经验丰富,协调能力不错,不过……”刘云才顿了顿,没有明说,但在座常委都明白,孙建国与王友顺搭班子,桥头镇出了这档子事,他作为分管党务的副书记,难辞其咎,至少说明在把握大局、监督执行上存在不足。

宋知远沉吟片刻,率先开口:“我谈谈看法。农业局副局长这个岗位,专业性很强,尤其是在灾后重建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既懂业务,又有开拓精神的干部。刘建明同志我了解,沉得下心,钻得进去,这次重建中的几个农业科技应用项目,他抓得很实,效果也好。孙建国同志……基层经验是财富,但桥头镇最近的事情,反映出班子在处理复杂问题、密切联系群众上还有差距。我个人倾向刘建明同志。”

他的发言条理清晰,立足于工作和岗位需求,直接点明了孙建国的软肋,且与王友顺事件巧妙挂钩,理由充分。县委书记郑国锋微微颔首,县长杨为民不置可否,常务副县长戴元湖则面无表情地翻动着手中的人选资料。

“建明同志确实不错。”戴元湖终于开口,语气听不出波澜,“不过,农业局也需要有基层视野、懂得协调落地的干部。孙建国同志在桥头镇工作多年,对农村实际情况熟悉,这次事件虽然有责任,但主要问题在王友顺,不能一棍子打死嘛。适当换个环境,到局里锻炼一下,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他这话看似公允,实则隐隐有为孙建国说话之意,也体现了与宋知远在用人视角上的细微差别——宋更重专业和务实,戴则似乎更看重基层经历和所谓的“协调能力”。

专职副书记王耀武习惯性地摸着下巴,接口道:“元湖县长考虑得也有道理。干部培养需要多岗位历练。孙建国这个同志,性子是急了些,但冲劲还是有的。”

纪委书记赵扬武敲了敲桌子,语气严肃:“干部任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个‘德’,就包括工作作风和群众观念!桥头镇的事情,孙建国作为党委副书记,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在问题没有彻底查清、反思没有到位之前,我个人认为,不宜匆忙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我同意知远县长的意见,刘建明同志更合适。”

宣传部长董晓燕、政法委书记陈根福等人也陆续表态,意见倾向于宋知远和赵扬武。郑国锋最后拍板:“那就定刘建明吧。孙建国的问题,组织部和纪委要跟进,该谈话谈话,该处理处理,不能含糊。”

这只是开始。随后,关于几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分管农业副职人选、县水利局下属重点科室负责人等岗位,宋知远都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掌握的情况,发表了关键性的意见。他推荐的,多是那些在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表现出务实、担当、专业素养好的干部;对于作风漂浮、群众观念淡薄,或者像王友顺那样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他或明确反对,或建议暂缓考虑。戴元湖和王耀武则在一些工业、城建相关的岗位人选上,提出了不同看法,会场内时而平静,时而泛起短暂的争论浪花。

会议间隙,宋知远回到办公室,喝了一口李腾刚沏好的热茶,揉了揉眉心。李腾默默地将几份需要他紧急签批的文件放在桌上,没有打扰。

“李腾,”宋知远忽然开口,目光落在窗外沉沉的夜色上,“刚才常委会上,讨论了几个涉农部门和乡镇的人选。比如,龙湾镇那个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位置空缺,你觉得,现任农办主任小赵怎么样?”

李腾心中微微一凛。他知道,这并非随意一问,而是宋知远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在人事问题上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也是在听取他作为贴身秘书,可能掌握的一些更具体、更细微的情况。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但也充满了考验。

他迅速在脑中梳理关于龙湾镇农办赵主任的信息。这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干部,农大毕业,有干劲,但在李腾随宋知远去龙湾镇督查水毁农田修复时,曾发现他负责的一个片区进度明显滞后,汇报时却强调客观原因多,主观努力少。后来还是宋知远当场点了几个关键问题,才逼得他说了实话,是协调村组力量时遇到了阻力,办法不多,导致耽搁。

李腾斟酌着词语,客观地汇报:“宋县长,赵主任学历高,有专业背景,工作热情是有的。不过,上次督查水毁农田修复,他负责的片区进度最慢,前期汇报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直到您追问才说明实情。感觉……在独立负责一摊事、攻坚克难方面,可能还需要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