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工作如同一条奔腾的大河,主流汹涌向前,但河面之下,暗流与漩涡从未停歇。就在李腾以为督查机制确立后,项目推进能更顺畅一些时,一个来自桥头镇的紧急电话,再次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电话是桥头镇党委书记打给宋知远的,语气焦急万分。原来,由县里引进、规划在桥头镇“沿江生态农业区”的一个大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项目,在进场施工时,遇到了当地村民的强烈阻挠。几十名村民聚集在项目选址地,阻止施工机械入场,情绪激动,场面一度混乱,镇里干部和派出所民警正在现场维持秩序,但效果不佳。
“宋县长,村民们主要是对征地补偿标准不满意,认为太低了!还说养殖场污染大,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但王友顺副镇长之前负责协调这事,好像有些承诺没完全兑现,现在村民们觉得被骗了,火气很大!”镇党委书记在电话里几乎带着哭腔。
宋知远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这个养殖场项目,是“绿源实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桥头镇产业重建的关键项目,一旦耽搁,影响巨大。更让他恼火的是,王友顺这个人,办事浮躁,之前就有过说情打招呼的不良记录,看来在群众工作上又掉了链子。
“乱弹琴!”宋知远挂断电话,猛地一拍桌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深吸几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对一旁的李腾说:“你准备一下,跟我马上去桥头镇!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是!”李腾立刻应道。他快速收拾了笔记本和相关项目资料,尤其是征地补偿的政策文件和当时镇里与村里沟通的会议纪要。
车上,气氛凝重。宋知远闭目养神,但紧蹙的眉头显示他内心的不平静。李腾则抓紧时间翻阅资料,梳理这个项目的前因后果。他发现,县里制定的补偿标准,是参照了省市相关政策和周边县市水平,本身并无明显偏低。问题很可能出在镇村两级的政策解读、沟通方式和后续承诺上。
到达桥头镇项目所在地时,已是下午。现场一片狼藉,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孤零零地停在路边,周围围着数十名村民,男女老少都有,群情激愤。镇党委书记、镇长正带着几个干部苦口婆心地劝说,王友顺则脸色发白地站在一旁,不敢上前。派出所的民警拉起了警戒线,防止冲突升级。
看到宋知远的车到来,镇干部像看到了救星,连忙迎上来。村民们也瞬间安静了一下,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这位县里来的大领导。
宋知远没有立刻说话,他扫视了一圈在场的村民,目光沉稳而有力。然后,他走到一处稍高的土坡上,示意镇干部把扩音器给他。
“乡亲们!我是县委常委、副县长宋知远!”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开,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大家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诉求,可以派代表出来,跟我讲!我们党和政府,就是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但是,堵路、阻挠施工,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违法行为!请大家先保持冷静,选出代表,我们坐下来谈!”
宋知远沉稳的气度和开门见山的表态,让骚动的人群稍稍平静了一些。经过一番推举,三位年纪稍长、在村里有些威望的村民站了出来。
在临时借用的一间村部办公室里,宋知远、李腾与三位村民代表,以及桥头镇的几位主要领导坐了下来。王友顺也被叫了进来,坐在角落,低着头。
“老哥,你们具体说说,对补偿标准,有哪些不满意?”宋知远语气平和地问。
一位头发花白的村民代表激动地说:“宋县长,不是我们不讲理!是镇里说话不算数!当初王镇长来开会,说除了按亩给的补偿款,等项目建成了,还能优先让我们去养殖场干活,一个月能挣好几百!现在倒好,补偿款就觉得给低了,优先招工的事也提都不提了!这不是糊弄我们吗?”
另一个中年村民补充道:“还有这污染!这么大个猪场,以后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我们下游的田地、水井还怎么用?光给这点补偿,够干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