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远对李腾在信息搜集和初步分析方面展现出的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这份肯定背后,是更深的期许和更严格的考验。在机关工作,尤其是在领导身边,仅仅能获取信息、分析宏观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也更危险的,是对“人”的洞察与把握。这需要的不只是能力,更是忠诚、谨慎和不可言传的“悟性”。
一个周一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在宋知远办公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李腾照例送来需要批阅的文件,并简要汇报了一周的工作安排。宋知远听完,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开始工作,而是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地看向李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李腾,”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李腾瞬间集中了全部精神,“交给你一个任务,不着急,但要用心。”
“县长您说。”李腾肃立。
“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农业局班子……磨合方面的议论。”宋知远措辞非常谨慎,甚至有些模糊,“周建农局长是老农业了,经验丰富,责任心也强。新去的王副局长,是农大科班出身,年轻,有想法,想干事。这本来是好事,新老结合,优势互补。”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有些深邃:“但是,磨合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碰。有人反映,局里在一些工作的推进上,思路不太统一,效率似乎受到些影响。当然,这可能只是正常的工作分歧。”
李腾的心微微一紧。农业局是宋知远分管的要害部门,周建农更是宋知远倚重的老将。领导班子不团结,尤其是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绝对是宋知远不愿看到,又必须心中有数的事情。
“你的任务就是,”宋知远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些,“在不惊动任何人的前提下,侧面了解一下,周局长和王副局长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是正常的观点碰撞,还是存在更深层次的隔阂?局里其他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对此又是什么看法?记住,是侧面了解,不要正式谈话,不要记录,更不要让人察觉到是受我的指派。明白吗?”
“明白。”李腾沉声应道,手心微微沁出了汗。他完全理解这个任务的敏感性和难度。这不再是调研可以公开讨论的企业问题,而是在探查一个部门核心领导层的内部动态,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猜忌、误会,甚至打草惊蛇,破坏现有的工作局面。这无疑是对他政治智慧、办事能力和忠诚度的一次关键“试金”。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李腾没有立刻行动。他给自己泡了杯浓茶,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仔细揣摩宋知远的意图。领导要的,不是一个是非分明的“判决”,而是一个客观、立体、接近真实的“情况画像”。他不能带有任何预设的观点,不能偏听偏信,必须从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中,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他首先梳理了自己已有的信息网络。农业局办公室马主任爱喝茶,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他不能直接问,那样太刻意。他需要创造一个自然交流的场景。
机会很快来了。两天后,农业局要报送一份关于春耕备耕物资保障的总结材料,按照流程,先送到李腾这里进行初审。李腾仔细阅读后,发现材料写得四平八稳,数据详实,但缺乏亮点,尤其是在推广新型良种和高效肥方面,笔墨不多。这符合周建农一贯的稳健风格。
他拿起电话,打给了农业局办公室。
“马主任,我李腾。春耕总结的材料收到了,整体不错,基础工作很扎实。就是有个小想法,跟您探讨一下。”李腾语气轻松,如同日常的工作交流,“我看材料里提到推广了‘丰优’系列良种,效果很好。我前段时间看农业科技杂志,好像省农科院新推荐了一个‘抗逆’系列,据说在抗旱方面表现更突出。咱们县今年春旱迹象明显,不知道局里有没有考虑过引进试点?当然,我只是随便看看,提个不成熟的建议。”
马主任在电话那头笑道:“李秘书真是关心我们农业工作,连最新的良种都关注到了!您说的这个‘抗逆’系列,我们王副局长在会上提过好几次,很推崇,认为应该大胆试点。不过周局长的意思比较慎重,觉得‘丰优’系列我们用了几年,表现稳定,农民也认可,大面积换种风险比较大,建议先小范围观察一下。所以材料里就没重点写。”
一次看似随意的业务探讨,立刻让李腾捕捉到了关键信息:王副局长主张积极引进新技术,周局长倾向于稳妥保守。这确实是工作思路的差异。
但这还不够。他需要了解这种差异是否已经影响到局里的运行氛围。他想到了信息科的老周。老周消息灵通,而且农业局经常需要报送信息,与老周打交道多。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李腾“偶遇”了老周,两人自然而然坐在了一桌。
“老周,最近忙啥呢?”李腾随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