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台舆情风波有惊无险地平息,让李腾在宋知远心中的分量,又添了几分扎实。但李腾自己却因此事,更清醒地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纸面上报送的信息,更是那些在会议室之外、在茶余饭后、在非正式渠道里流动的、带着温度和各色意味的“活”信息。舅舅“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教诲,让他明白,要想真正为领导分忧,当好参谋助手,仅靠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接电话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一张属于自己的、灵敏而可靠的信息网络。
这张网的编织,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李腾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如同春雨润物,悄然开始。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两办的机要室和文书科。这里是文件流转的中枢,任何政策的动向、领导的批示、部门的请示,都会在这里留下最初的痕迹。机要员小孙是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姑娘,认真腼腆;文书科的老王则是干了二十多年的“老黄牛”,沉默寡言,但对流程门儿清。
李腾没有摆出秘书的架子,而是以请教工作的姿态出现。他常拿着一些需要查询背景的文件去找小孙,态度谦和,偶尔还会带几颗当时还算稀罕的巧克力给她。小孙受宠若惊,但凡李腾查询,总是格外仔细,有时还会主动提醒他某份文件与之前某份的关联。对老王,李腾则更显尊重,敬他一声“王老师”,空闲时递根烟,听他聊聊县里这些年的人事变迁、部门恩怨。老王话不多,但偶尔蹦出的一句“某局长和某书记是党校同学”、“那份报告当初在某某环节卡了半个月”,往往能让李腾对某些事情的背景有豁然开朗之感。
信息科的老周,是李腾重点经营的对象。老周年纪不大,却是个“消息篓子”,喜欢交际,三教九流的朋友都有。李腾看中的是他这种能力。他时常请老周帮忙搜集一些非正式的社情民意,或者某个领域边缘性的报道、研究,美其名曰“拓宽思路,补充官方信息的不足”。作为回报,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比如信息科需要协调其他部门提供材料时,李腾也会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帮忙打个电话,疏通一下。几次下来,老周便将李腾视为“自己人”,酒酣耳热之际,常会透露些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听来的“内部消息”,虽不尽准确,却也能拼凑出一些水面下的波动。
对各局委办的办公室主任,李腾更是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这些人往往是单位的“大管家”,精通业务,熟悉领导风格,是了解一个部门真实运行状态的最佳窗口。农业局的马主任爱喝茶,李腾去市里开会时,会特意带一点不错的龙井送他;水利局的刘主任儿子正在准备高考,李腾就把自己当年高考的复习资料和心得整理出来,托人送过去;扶贫办的黄主任……自从上次一起应对舆情后,关系自然近了一层,李腾时常就一些扶贫政策的具体落实细节向他请教。
这些交往,李腾都把握着分寸,仅限于工作联系和正常的人情往来,绝不涉及任何利益输送。他送的不过是茶叶、资料,表达的是一份尊重和关心。他深知,这张网的核心是“情”与“信”,而非“利”,一旦掺杂了利益,网就变成了危险的绳索。
除了横向的联系,李腾也没有忽视纵向的沟通。宋知远分管的几个主要局的一把手,他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恭敬和距离,但在他们下来汇报工作时,李腾总会提前泡好茶,在宋知远召见前,与他们简单聊几句,了解工作近况,或者在他们等候时,陪着说说话,缓解等待的焦躁。这种细致,让几位局长觉得这位年轻秘书不仅能力强,而且会做人,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好感。
这张看似无形无影的网,在不久后的一次工作中,悄然发挥了作用。
这天下午,宋知远把李腾叫进办公室,眉头微锁:“刚接到市里一个模糊的通知,近期可能有个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政策的调整,方向似乎是收紧信贷门槛,强调风险控制。这对我们县正在培育的几个项目很不利。但通知很不明确,只是吹风。你想办法了解一下,到底会调整到什么程度?主要受影响的是哪些类型的企业?市里农业局、财政局那边有没有更具体的说法?”
这是一个典型的“胸为帅谋”的任务。领导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文件传达,而是穿透迷雾的精准信息和前瞻判断。
李腾领命出来,没有急于打电话。他先梳理了一下手头的资源。市农业局?他并不熟悉。但他想起,信息科老周有个表哥在市农业局办公室当副主任。他立刻找到老周,没有直接提宋知远交办的事,只是以闲聊的口吻说:“老周,听说市里对农业产业化贷款可能要收紧?我们县里几个项目正到关键时候,这风向要是变了,可就麻烦了。”
老周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李秘书你也听说了?我表哥前两天喝酒时好像提过一嘴,说是有这个讨论,主要是针对前两年有些地方盲目上项目,造成坏账。不过好像争议挺大,农商行那边不太乐意。”
“哦?主要争议点在哪方面?是规模、还是领域?”李腾顺势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