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回头再细问问。”老周拍着胸脯。
接着,李腾又给扶贫办黄志刚打了个电话。黄志刚经常跑市里争取项目,与市扶贫办、财政局农业处的人都熟。
“黄主任,忙着呢?跟你打听个事儿,市里关于产业化贷款的风声,你那边有更确切的消息吗?我们宋县长很关心。”
黄志刚在电话那头压低了声音:“李秘书,巧了,我昨天刚去市财政局农业处坐了坐。是有这个动议,主要是财政那边担心风险,想提高担保门槛。但农业局和几家银行认为会误伤真正的好项目,还在扯皮。听说初步方案是,对超过500万的投资项目,担保要求要提高50%,而且对项目前景的评估会更严。”
500万,担保提高50%!李腾心里一沉,这门槛确实高了很多。他谢过黄志刚,又分别给农业局马主任、县农商行信贷部的熟人打了电话,从不同侧面印证和补充了信息。
几个电话下来,一幅相对清晰的图景在他脑中形成:政策调整确有其事,源于风险控制,核心争议在于担保门槛和项目评估标准,目前仍在博弈阶段,但收紧是大势所趋。
他没有满足于此。他想起张薇在市委宣传部,或许能接触到更宏观层面的信息。晚上回家,他看似随意地问起:“薇薇,你们部里最近有没有关于农业金融方面的宣传口径或者调研安排?”
张薇想了想,说:“好像听我们科长提过一句,说最近市委政研室在做一个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专题调研,其中涉及农业板块,好像对前期一些地方过于激进的信贷投放有些看法,强调要‘稳健’。”
政研室的调研!这往往代表着市委高层的某种思路。李腾心中豁然开朗,将这条信息与之前了解到的情况结合起来,判断出政策收紧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可能不仅仅是农业部门层面的调整,背后有市委的考量。
第二天一上班,李腾将了解到的情况,去粗取精,形成了一份简洁明了的《关于市层面拟调整农业产业化信贷政策情况的初步了解及分析》,呈报给宋知远。报告中,他不仅说明了政策调整的动因、核心争议点、可能的具体门槛,还结合红星县几个重点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可能受到的影响程度,并附上了信息来源的简要说明(如“据与市相关部门沟通了解”、“结合多方信息判断”等),既体现了信息的可靠性,又保护了信息源。
宋知远看完这份不过千余字却信息量巨大的报告,沉思良久,抬头看向李腾,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很好!情况摸得很清,判断也有依据。这让我们提前有了准备,可以在政策正式出台前,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县的企业调整方案,或者提前与市里沟通,争取对我们有利的条款。”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李腾啊,你现在越来越像个合格的参谋了。看来,这段时间,你没白下功夫。”
李腾谦逊地笑了笑,没有多言。但他知道,自己悄然编织的那张信息网,第一次真正发挥了“雷达”和“预警机”的作用。它不能决定风向,但能让自己和领导更早地感知到风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从而提前调整航向,甚至尝试去影响风向。
这张网,无形无质,却已成为他履行“胸为帅谋”职责不可或缺的利器。在未来的风浪中,它将帮助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