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文先生(2 / 2)

“那…那该怎么做呢?”秦昭急切地问,“谁去给大家讲这些道理?谁去定规矩?谁去管那些吵架的事呢?里正爷爷好像忙不过来了。”

文先生捋须微笑:“此正需教化与引导。学堂或可略尽绵力。臣可与其他先生商议,在常识课与实践课中,加入‘邻里和睦’、‘居处卫生’、‘公共规约’之内容。

还可组织学子,赴新区宣讲卫生防疫之要,甚至可协助住户,共同商议拟定一份简单的《邻里公约》。”

他顿了顿,继续说:“至于管理…或可仿古之‘三老’遗意,由住户自行推举一二正直热心、略有威望者,协助里正,处理这些日常琐碎纠纷,督导规约执行。其名或可称‘坊长’、‘街正’?此事,臣亦可奏报上官,提请有司斟酌试行。”

秦昭听得十分入神,只觉得文先生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心中的锁。原来这些问题早就有办法解决,只是需要人去想,去做。

“我明白了!”她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谢谢先生!我知道该怎么跟父皇说了!不…是先让学堂的哥哥姐姐们去帮忙宣传定规矩,然后…然后再请父皇看看能不能让百姓自己选人管小事!”

文先生看着眼前这个因为找到解决方法而重新焕发神采的小公主,心中感慨万千。她关注的并非宏大的战略,而是最细微的民生冷暖;她带来的不仅是天书奇技,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仁心。或许,这才是新政最能深入人心之处。

“公主殿下心存仁念,体察民情,实乃百姓之福。”文先生由衷地说道,“学堂必当尽力,助公主达成此愿。”

文先生沉吟片刻,目光中带着思索,又缓缓道:“公主殿下所察,实乃洞见细微。此等现象,根源或许并非百姓天生愚昧或品行不端,究其根本,恐在于‘教化’之未足,尤其是对这‘公共’二字,体会不深。”

“教化未足?”秦昭重复着这个词,若有所思。她想起宫里的人都很守规矩,东西不乱放,说话有分寸,那是因为从小有嬷嬷、女官教导。而宫外的百姓…“先生是说,没有人教过他们,住了新房子,该怎么一起维护,该怎么和邻居相处吗?”

“公主殿下解其意矣。”文先生颔首,眼中露出赞许,

“昔日散居乡野,或蜷缩于陋巷,所求不过一己饱暖,一门安危。其所知所行,皆围绕一家一户。如今骤得新居,聚于规整坊巷,便是置身于‘公共’之域。何谓‘公共’?乃众人共有、共享、共担之所。然‘公共’之意识、之规矩、之德行,非天生便有,需后天之教化与引导。”

他进一步解释道:“譬如,无人教导,稚子不知饭前洗手之要;无人提醒,或不知爱惜公物之理。百姓亦然。非其愿故意破坏,实乃不知其行为已损及他人、有碍观瞻、乃至埋下疫病隐患。更不知,这整洁的巷弄、和睦的邻里,最终受益者,仍是他们自身。”

秦昭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她似乎抓住了关键:“所以,不是他们坏,是没人教?就像…就像没人教过鸡鸭要怎么养才能多下蛋,没人教过堆肥一样?现在教了,大家就慢慢会了,日子就好了?”

“正是此理!”文先生抚掌,“公主殿下以农事类比,恰如其分!这公共生活之规约、邻里相处之道,亦是一门学问,需启蒙,需习得。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那我明白了!”秦昭心中的郁结豁然开朗,变得兴奋起来,“我们可以教大家!就像学堂教哥哥姐姐们识字、算数、农学一样!也可以教大家怎么一起把新家维护得更好!”

她开始自发地思考:“可以在学堂里开新课?或者…让学堂的哥哥姐姐们去新区,像小先生一样,告诉大家乱丢垃圾会生病,吵架会让心里不痛快?还可以帮大家一起商量,定几条大家都愿意遵守的小规矩,写下来,贴在巷口?”

文先生欣慰地看着眼前举一反三的小公主,笑道:“公主殿下所思,甚善!清辉学堂确可于此尽一份力。臣即刻便与诸位同僚商议,将公共卫生、邻里和睦、公共规约之要义,融入常识与实践课程。

亦可组织学子,编些浅显易懂的顺口溜或画些图示,赴新区宣讲。若公主殿下允准,臣亦可拟一奏章,将殿下所思及学堂所议,呈报陛下及有司,或可推动由官府引导、百姓共议,订立这《邻里公约》,并推举贤能者协助管理琐事。”

秦昭用力点头,脸上重新绽放出光彩。她不再觉得那些问题是令人烦恼的麻烦,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通过学习、教导和共同协商来解决的新课题。

她看到了比砖石水泥更深层的东西,人心的塑造与秩序的建立,同样需要精心“建造”,而这“建造”的工具,便是教化。

“谢谢先生!”秦昭站起身,郑重地向文先生行了一礼,“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