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新制砖(2 / 2)

大牛和其他窑工也听得目瞪口呆,虽然似懂非懂,但看黑伯都如此激动,心知这必定是极好的法子。

说干就干!在几位匠作大匠的指导下,窑工们选择了旁边一处合适的缓坡,开始热火朝天地建造新窑。

黑伯仿佛焕发了第二春,指挥若定,将几十年对火候、土质的理解融入新窑的建造中,不时还与那几位大匠讨论。

“先生,此处窑壁是否可再加厚半尺?老夫觉着,保温或能更好?”

“黑伯老哥所言极是!天书亦强调窑体保温之重!就依您所言!”

得到肯定的黑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自信笑容。

大牛起初还有些将信将疑,干着活嘀咕:“这得费多大功夫?要是最后还不如老窑…”

阿禾则干劲十足,一边卖力干活,一边如饥似渴地向大匠们请教:“先生,这个通风孔的角度为何要这样设计?”“投柴口的分布有什么讲究吗?”

一位大匠颇欣赏他的好学,耐心解答:“此乃依据热气上行之理…角度若偏差,风力不足,火路不畅…”阿禾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其他窑工们也各有心思。有的期盼新窑真能成功,以后省力省柴,工钱说不定还能涨点;有的则担心新法太难学,自己这老手艺没了用武之地;更多的是好奇和观望,毕竟,“天书”和宫里来的大匠,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黑伯对阿禾的态度也悄然改变。他发现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与阿禾从“天书”和大匠那里听来的道理,竟能相互印证,甚至互补。

“阿禾小子,”休息时,黑伯坐到阿禾身边,递过一碗水,“你读过的那些书…还真有点用。”

阿禾受宠若惊,连忙接过:“黑伯,您过奖了。都是先生们教得好,还有…还有陛下和公主殿下带来的天书…”

“嗯…”黑伯望着初具雏形的长长窑体,感慨道,“看来这世道,是真的要变了。光靠老手艺不行了,得认新道理。你小子,好好学,将来这窑上,怕是得靠你这样的。”

历经一个多月的辛苦,新窑终于建成。它依坡而卧,形似长龙,与旁边那座低矮敦实的老窑形成了鲜明对比。

首次点火烧窑,所有人都紧张地围在周围。黑伯亲自指挥投柴,控制火候。大牛带着人沿着长长的窑身不断巡视,观察各窑室的温度变化。

与传统烧窑那种烟火缭绕、热浪逼人不同,新窑的火路显得更有秩序。

火焰顺着坡道向上蔓延,热量被有效地约束在窑室内。投柴量明显减少了,但窑内的温度却比以往更稳定、更均匀。

烧制周期到了。熄火,冷却。到了出窑的日子,窑工们的心情比第一次烧窑时还要紧张。

当封闭的窑门被缓缓打开时,一股热浪涌出,随之映入眼帘的,是码放整齐、颜色均匀赤红的砖块!

黑伯第一个冲上前,颤抖着手拿起一块砖。砖体入手沉重,质地坚实。

他用力对敲一下,发出清脆悦耳的“铛铛”声,而不是老窑砖那种沉闷的噗噗声。再仔细看,砖形规整,边角分明,几乎挑不出毛病!

“成了!成了!”黑伯激动得声音哽咽,老泪纵横,“好砖!都是好砖啊!老夫烧了一辈子砖,从没出过这么好的砖!”

大牛也拿起一块砖,掂了掂,敲了敲,满脸不可思议:“老天!这砖…结实得像铁疙瘩!而且…你们看,这一窑几乎全是这样的好砖!次品太少了!”

窑工们欢呼起来,纷纷涌上前查看,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阿禾看着这一切,眼眶湿润。他不仅为成功而高兴,更为自己所学所思能真正用上,能改变这艰苦的劳作而激动。他深深感到,那本遥远的“天书”,以及带来天书的小公主,究竟意味着什么。

很快,新法烧制的优质青砖被大量生产出来,迅速运往咸阳各处工地。

它们被用于修筑更坚固的官署、仓库,甚至开始替代部分夯土,用于民间富户的宅院墙体建造。砖石的普及,让建筑变得更加耐久和规整。

《大秦朝闻》报道了官窑采用新法,砖瓦产量质量大幅提升的消息,并将简化后的节能窑炉理念向民间推广。

虽然“连续式阶梯窑”的技术含量较高,民间难以立刻复制,但其中涉及的保温、通风等基本理念,仍对各地土窑的改良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