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点石成金(1 / 2)

文脉卫那间无名的书房,此刻被一种异样的氛围笼罩。窗外汴京的喧嚣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薄膜隔绝,室内只剩下烛火摇曳时噼啪的轻响,以及公孙策指尖划过纸张时发出的沙沙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带着一种执拗的绝望。

那叠来自王延龄暗格的、写满怪异符号的手稿,被公孙策铺满了整张宽大的书案。他几乎不眠不休,眼底布满了血丝,原本整洁的衣袍也带上了墨渍与褶皱。水晶镜片后,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反复扫描着那些“柒、玖、△、□、甲子、丙寅”。尝试了数十种已知的密码本,从《易经》卦象到军中暗语,皆无所获。

直到某个凌晨,烛泪堆叠如小山时,他无意间将手稿上的符号与一份户部旧档中关于辽、宋、西夏、波斯之间短期波动的地方性汇率记录并置。

他的手指猛地顿住,随即开始疯狂地对照,急促地演算。算盘珠在指尖下爆发出骤雨般的鸣响,毛笔在草纸上划出一道道凌乱而激动的轨迹。

“不对……不是军事布防,不是人事名单……”他喃喃自语,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是……是数! 是利!是利用各国边市短暂汇率差,进行超大规模、多重循环的套利算法!”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一直静立在阴影中的包拯,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大人!看这里——‘甲子’代表汴京绢价,‘丙寅’指代辽国南京的盐引兑换率,‘△’是西夏青盐的折扣……这些符号组合,是在描述一个利用时间差和地域差,将资金在不同货币和商品间闪电般转换,从中榨取巨额利润的数学模型!它……它完美解释了那‘点石成金’之术!”

几乎与此同时,雨墨带来了另一份来自市井深处的印证。

她扮作流落的胡女,混入了番坊区那家最负盛名的“琥珀光”酒楼。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的膻香、西域葡萄酒的醇厚,以及舞姬身上浓烈刺鼻的香料味。笙箫聒耳,觥筹交错。她低垂着眼睫,谦卑地为那些高谈阔论的异国商人斟酒,灵敏的耳朵捕捉着碎片化的信息:

“……南京的那位大人,这次胃口不小……”

“……西夏的将军们只要见到真金白银……”

“……波斯的船队已经备好,只等‘信风’……”

“……谁能想到,宋人的钱,这么好赚……”

辽国贵族、西夏将军、阿拉伯巨商……这些词汇在醉意朦胧的交谈中反复碰撞,勾勒出一幅超越国界的利益联盟草图。

线索,开始汇聚。

然而,对手的回应,更快,更凌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