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金碧辉煌,此刻在包拯眼中,却仿佛一座冰冷的、由偏见与恶意构筑的囚笼。空气里原本庄重的檀香,混合着官员们身上各式各样的熏香,形成一种令人窒息的、甜腻而腐朽的气息。
他立于丹陛之下,清晰地陈述着基于恩师手稿、展昭遇袭、以及那完美资金循环得出的推论——“王太傅绝非主谋,其背后,必然存在一个活着的、拥有跨国势力与军事背景的操纵者,‘四海商号’是其进行经济渗透与破坏的工具。”
他的声音平稳,试图用逻辑的链条贯穿那些支离破碎却指向明确的证据。
然而,回应他的,并非深思与探究,而是一阵压抑不住的低笑,随即演变成公开的嘲讽。
首先发难的依旧是王文纯的党羽,那位曾厉声质问过他的御史。他出列,甚至懒得掩饰脸上的讥诮,朗声道:“陛下!包大人此言,实乃滑天下之大稽!将已故恩师的清名与一个莫须有的、藏身暗处的‘活人操纵者’捆绑,此等臆测,与市井巷尾的志怪小说何异?”
他转向包拯,目光如针:“包大人,莫非是查案无果,无法面对王太傅可能涉罪的事实,故而编造出此等‘背后黑手’的幻影,以求自我开脱?此乃……逃避现实之疯话!”
“疯话”二字,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更多保守派官员的附和。
“是啊,证据呢?仅凭几页鬼画符和几个身手好些的护卫,就要臆造出一个颠覆大宋的暗黑组织?”
“王太傅门下能人辈出,商号架构清晰,何须什么‘活人操纵’?包大人,破案需凭实据,而非凭空想象!”
“依我看,是包大人‘文脉卫’新立,急于立功,这才草木皆兵,甚至不惜玷污恩师身后之名!”
声浪如同无形的绞索,一圈圈缠绕上来。他们不去质疑证据本身的诡异,而是直接攻击包拯提出假设的动机,将严密的逻辑推理贬低为“疯话”与“臆想”。龙椅上的皇帝,眉头越皱越紧,目光中的支持,在众口铄金的舆论压力下,逐渐被疑虑所取代。
“够了。”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带着疲惫与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四海商号一案,牵连甚广,确需谨慎。包卿……”
包拯抬起眼,迎向那道目光。
“你之假设,过于骇人听闻,且缺乏……直接铁证。”皇帝避开了他的视线,望向下方激愤的群臣,“此案,移交三司会审。包拯,你……从旁协助,将你所知,悉数告知主审官。”
“从旁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