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宏图伟愿(1 / 2)

他张了张嘴,喉咙有些干涩,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接话。仙师不仅来了,而且一来就直指他内心最深处的惶恐。

群臣更是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出,目光在仙师与皇帝之间逡巡,心中惴惴不安。

周延儒偷偷用袖口擦了擦额角渗出的细汗,陈新甲则眉头紧锁,似乎在急速思考着仙师此言背后的深意。

云茹将崇祯的反应尽收眼底,却并未继续追问,而是将目光缓缓扫过巍峨的皇城和更远处欣欣向荣的京城街巷,语气平和地再次开口,却将话题引向了一个更宏大的层面:

“北直隶之地,近日颇有新颜。饥馑尽去,沉疴得愈,市井繁荣,百姓安居。崇祯皇帝,你与百官于此,确是用了心思。”

崇祯闻言,紧绷的心弦稍稍一松,连忙躬身道:

“此皆赖仙师恩泽普降,朕……我与众臣不过是遵循仙师指引,略尽本分而已。”

“遵循指引,尽好本分,已属不易。”云茹微微颔首,算是认可,但话锋随即一转,如同暖阳瞬间被浮云遮掩,带来一丝清冷。

“然,此间景象,好比久旱逢甘霖,草木得以复苏。可若甘霖止于此地,而天下旱魃依旧,或霖雨终有停歇之日,这复苏之象,又能维系几时?”

此言一出,崇祯刚放松的心情立刻又提了起来。仙师此言,似意有所指。他谨慎地回应道:

“仙师明鉴,如今天下承平,实赖仙师再造之恩。朝廷上下,正应借此良机,将善法推行四方,以期江山永固……”

“江山永固?”云茹打断了他,声音依旧平静,“朱由检,你且试想,若无机缘,今日之天下,将会是何光景?”

不等崇祯回答,她便继续道,语气平淡却字字惊心:

“辽东,洪承畴终难敌皇太极虎狼之师,投降满洲,山海关外尽丧,北疆门户洞开。中原,李自成、张献忠流寇之势恐已难制,烽烟四起,生灵涂炭。

而你,困守京师,国库空虚,民心离散,纵有励精图治之心,然积重难返,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这番冷酷的假设,如同冰水浇头,让崇祯瞬间回忆起曾经那些绝望的日日夜夜,脸色变得惨白。

周延儒等大臣亦个个噤若寒蝉,他们何尝不知,仙师所言,正是大明原本很可能走向的结局!

云茹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我扭转乾坤,非为延续旧辙。旧疾已去,然若只知循规蹈矩,依赖这套早已僵化、应对迟缓的体系,纵然暂时安稳,又如何能应对未来之变局?如何能避免重蹈覆辙?”

她的目光再次定格在崇祯身上:“故而,我启用洪承畴、李自成等‘非常之人’,授以‘非常之力’,非是削弱于你,乃是另辟蹊径,为华夏开拓一条真正能超越循环、通向永昌之新路。

你心中对其等权势的忌惮,源于旧日思维,却未见此乃避免旧日悲剧重演之必需。”

崇祯只觉得一股寒意自脊椎升起,直冲天灵盖,方才那点因北直隶成效而生的自得,瞬间被击得粉碎。

仙师描绘的那个假设,如同鬼魅般清晰可怖,正是他过去无数个夜晚惊醒的梦魇!是啊,若无仙师,此刻自己恐怕……他不敢再想下去。

仙师所言“另辟蹊径”、“新路”,字字如锤,砸在他心头。他陡然意识到,自己一直纠结于洪、李权势是否会威胁皇权,眼界何其狭隘!

仙师的目光,早已超越了朱明一姓之兴衰,投向了某种他难以企及的、关乎华夏万世的宏大图景。

在这图景面前,他那点帝王心术,显得如此苍白可笑。一种前所未有的渺小感和敬畏感,混杂着几分豁然开朗的震撼,将他牢牢攫住。

云茹不再看他,目光似乎投向了无限遥远的未来,空灵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吾之力,可解一时之厄,然非万世之基。一时之雨,可活一季之苗;欲得万世之春,需有自强不息之种,需有能将生机播撒于每一片荒芜之地的风。”

她终于将话题引向了核心。

“华夏之真正昌盛,非固守一隅可成。需有能承载丰饶之道、秉性各异之英才,如利剑开锋,如磐石奠基,如甘霖普降,奔赴四方,于更广阔之天地间践行、开拓,方能令文明之火永不熄灭,且光耀寰宇。”

“奔赴四方?开拓?”崇祯喃喃重复,隐约抓住了什么,却又觉得那想法太过惊人。

“不错。”云茹肯定道,目光重新聚焦在崇祯身上,也扫过他身后那些目瞪口呆的臣子。

“汝等可知,天地之大,远超九州?四海之外,更有广袤土地、亿万生灵。我华夏文明,既有兼容并蓄之胸怀,亦有引领风骚之底蕴,岂甘永困于内卷纷争,而不思将福祉普惠于天下?”

“普惠……天下?”这一次,连素来圆滑的周延儒都忍不住失声惊呼,这概念太过超前,完全颠覆了“天朝上国”固守疆域的传统观念。

云茹并未理会他的失态,继续以平淡却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语调阐述:

“故而,我择选秉性、能力、机缘俱佳者,予其丰饶根基之力,助其开拓前路。

此非简单授以权柄,乃是赋予使命,亦是给予考验。令其在外之实践,反哺文明之根基本土,形成生生不息之循环。此乃‘丰饶行者’之雏形。”

她开始具体点名,每一个名字都像重锤敲在崇祯心上。

“北疆之锚,洪承畴。其性坚韧,善抚大局。我予其兼具丰饶滋养与雷霆威能之玄鹿,助其平定辽东,融合百族,经略苦寒之地。

如今辽东已定,皇太极伏诛,非仅为华夏除一边患,更为北疆开一永固之基。

其地虽寒,然经丰饶之力滋养,未来可成粮仓沃土,此乃行者践行之功。”

崇祯和群臣这才恍然,仙师对洪承畴的扶持,竟有如此深意!不仅仅是平定叛乱,更是长远布局!

“西进之锋,李自成。”云茹继续道,崇祯的心立刻又揪紧了。

“其性悍勇,锐意进取,非甘居人下者。昔为流氛所困,然其志未尝泯灭。西域广袤,强部林立,正需此等不畏艰险、敢于开疆拓土之雄才。

我予其兼具丰饶滋养与凛冽冰霜之白虎,助其统合部众,乃是成全其开拓万里之愿。

他日若能疏通古道,令华夏声威远播,是其之功业,亦为文明之拓展。此乃因势利导,人尽其才之策。”

云茹此举,在崇祯听来,更像是为不甘平凡的猛虎打开了更广阔的山林,既避免了其在内部冲撞,又为文明扩张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中格局,令他一时默然,细思之下,竟觉比单纯压制更为高明,心下那份对李自成的忌惮,不由地转化为了几分复杂的慨叹。

周延儒、陈新甲等众臣亦是面面相觑,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惊愕与恍然,仙师驾驭人物的手段,已非他们熟悉的朝堂权术所能度量。

“南拓之翼,李定国。”云茹说出了第三个名字,崇祯和多数朝臣对此人较为陌生,只有兵部的人略有耳闻。

“其性沉毅,有仁心,通兵法。我予其掌厚重岩土与丰饶滋养、亦能翱翔九霄之青鸾,令其经营荆襄、南下抚平西南瘴疠之地,沟通南洋诸邦。

其地湿热多雨,物种繁茂,然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岩土之力可开山辟路,遇水架桥,将闭塞之乡野连为通途;青鸾翔空之能,可勘察险僻之地,沟通往来,使政令教化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