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巡行考察(2 / 2)

农夫们的劳作似乎更有章法,很少看到大规模集体劳作的喧嚣场面。

村庄的房屋也明显比河南那边齐整一些,不少看得出是旧有宅院修缮而成。

他们到达的第一个府城,给郑成功的印象尤为深刻。城墙高大坚固,明显经过精心维护。

城内街道宽阔,市面虽然算不上繁华,但商铺开业,行人往来,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平静感。官衙府库的建筑规整,门口守卫的士兵甲胄鲜明,纪律森严。

最让郑成功惊讶的是,他在城内看到了一座修缮一新的书院。信步走入,只见里面不仅有年轻的士子在诵读经书,还有更年轻的孩子在学习简单的算学和农桑知识。

讲授的内容,依旧是儒家经典为主干,但明显掺入了许多实用之学,以及对新政政策的解读。

一位老儒生模样的学正接待了他们,谈及孙传庭,言语间充满了敬重:

“孙督师乃朝廷栋梁,虽值此艰难时世,仍不忘兴教化、抚黎民。推行新政,亦讲究循序渐进,与地方士绅共商,力求平稳,不致引发太大动荡。”

郑成功注意到,书院所用的教材,是经过重新编订的,保留了“忠君爱国”的核心,但弱化了等级森严的礼教部分,强调了“民生为本”和“恪尽职守”。

离开书院,郑成功对云茹说:

“孙督师此处,气象果然不同。文教未废,秩序井然,似有中兴之象。”

云茹未置可否,只是道:“你可见此处百姓脸上,可有河南那边般的狂热与欣喜?”

郑成功一怔,仔细回想,确实如此。这里的百姓神情大多平和,甚至有些麻木,对于“仙师”和“李总督”的传闻,似乎远不如河南那边热衷。

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税赋是否减轻,今年的收成如何。一种稳定的、却缺乏激情的氛围笼罩着这里。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郑成功主动去接触当地的底层官吏、军户甚至普通农民。

他渐渐发现,孙传庭的治理下,旧有的社会结构并未被彻底打破。许多士绅虽然交出了部分田产,但在地方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的影响力。新政的推行,更像是一种温和的改良,而非李自成那边的革命性颠覆。

“孙督师是怕步子太大,扯裂了这好不容易维持住的局面。”郑成功私下在笔记中写道。

“然则,旧弊未除根,如朽木筑基,恐非长久之计。且孙部将士,提及东面李部时,往往面露鄙夷与警惕,防李之心,甚于防外虏。”

他将这些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时常向云茹请教。云茹很少直接给出答案,更多的是反问,引导他更深层次地思考矛盾的本质。

“你以为,李自成与孙传庭,孰优孰劣?”夜宿时,云茹突然问道。

郑成功沉思良久,方才谨慎回答:

“回仙师,李总督如烈酒,去腐生肌见效快,然性烈,恐伤元气;孙督师如温药,调和鼎鼐求平稳,然效缓,或养痈为患。二人所行,皆基于其性情与处境,难言绝对优劣。然其矛盾,恐非个人恩怨,实乃……治国理念与路径之争,加之资源地盘之限,内卷之势已成。”

云茹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能见于此,甚好。理念与利益交织,便是这世间最难解之结。”

就在他们结束对孙传庭辖区的巡视,准备前往西安府前夕,两匹快马带着紧急军报,几乎同时从不同方向驰入他们落脚的驿站。

一封来自李自成驻地,是牛金星亲笔所书,语气激烈,控诉孙传庭部将无理阻挠其下属在边界地带安置流民,并派兵越界挑衅,打伤数名新政吏员,“恳请仙师主持公道,严惩孙部跋扈之行!”

另一封则来自孙传庭的督师府,措辞严谨却暗藏锋芒,禀报李自成部将刘宗敏率众擅闯边界争议地带,强抢即将成熟的粮食,与守军发生对峙,“局势危殆,恐生大变,伏惟仙师圣裁!”

郑成功看着这两封几乎同时送达、内容却截然相反的急报,心中悚然一惊。矛盾,终于从暗流涌动,演变成了即将喷发的火山。他不由得看向云茹。

云茹平静地看完两封军报,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对郑成功淡淡道:

“看来,是时候去见见这两位封疆大吏了。你去准备一下,明日,我们往潼关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