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巡行考察(1 / 2)

离开了闽海湿润的空气,越往北行,天地愈发显得开阔干燥。

云茹并未施展瞬息千里的神通,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临虚漫步的方式,携郑成功离地数丈,低空缓缓飞行,偶尔在山水佳处按下云头,缓步而行。

既是为了亲身感知这片正在她手中逐渐焕发生机的土地;也是因为全国大局已定,无需再如以往那般奔波;还有好让身边的郑成功能亲身感受、更真切地看清这片刚刚被丰饶之力抚慰过的山河。

郑成功紧随其后,最初翱翔于空中的不安与激动,渐渐被这漫长旅途中所见所闻带来的思考所取代。

他像是打开了一本厚重的、正在书写的历史书卷,而云茹,则是那位沉默却精准的引路人。

然后他们首先进入的是李自成所辖的河南。

这里的田野,呈现出一种近乎狂野的生机。大片大片的田地被开垦出来,种植着郑成功从未见过的高产作物——植株高大、穗粒饱满得惊人的丰饶麦,以及在地底下结出累累硕果的丰饶薯。

时值夏末,正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田野里绿意盎然,长势之旺盛,远超郑成功的想象。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田间的农夫。他们皮肤黝黑,衣衫或许依旧褴褛,但挥舞农具的手臂却充满了力量,眼神中不再是麻木与绝望,而是一种对土地和收成的热切期盼。

许多田埂地头,还插着简陋的木牌,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均田亩,谢仙恩”、“跟着李总督,吃饱穿暖”之类的标语。

“看来,李总督在此地,确是深得民心。”

郑成功忍不住对云茹感叹道。他们刚刚路过一个村庄,村民得知是“仙师”驾临,纷纷涌出跪拜,神情激动,言语间对李自成更是赞不绝口,称其为民做主,铲除了欺压他们多年的恶霸。

云茹目光扫过那些充满希望的脸庞,淡淡道:

“毁坏旧的秩序总是容易的,尤其是当这秩序本身已经千疮百孔,民怨沸腾之时。李自成出身底层,深知百姓之苦,对旧有豪强的憎恶发自肺腑,故而行霹雳手段,能收立竿见影之效。”

郑成功若有所思。他们随后抵达了一座县城。城门口张贴着大幅的《新世三约》告示,字迹清晰。

城内街道还算整洁,但建筑大多简陋,能看出是近年新建或匆忙修缮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城中央原本属于某家缙绅的巨大宅院,如今牌匾已被摘下,换上了“新政学堂”和“丰饶粮仓”的牌子。

一群半大的孩子正在学堂内跟着一位先生诵读文章,内容并非全是四书五章,反而夹杂着许多农时谚语和浅显的律法条文。

郑成功驻足倾听片刻,对云茹道:“李总督兴学,倒是不拘一格。”

“乱世用重典,废墟之上立新规,自然无需太多繁文缛节。”云茹道,“你可见此处还有往日士子云集、吟风弄月之景象?”

郑成功摇头。确实,这座县城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气息,一切似乎都围绕着农业生产和新政推行运转,文化气息淡薄,甚至有些粗犷。

他在一家茶肆歇脚时,还听到茶客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李自成不久前如何亲自审理了邻县一个试图隐瞒田产、并勾结旧吏对抗清丈官员的土豪。

“嘿,你们是没看见,李总督坐在大堂上,那眼神跟刀子似的!那姓赵的员外还想狡辩,被总督大人几句话就问得哑口无言,最后直接判了斩立决,家产全充公,田地都分给咱穷哥们了!”

一个汉子唾沫横飞地讲述着,引来一片叫好声。

郑成功默默听着,心中复杂。他认同铲除豪强、普惠百姓,但如此迅疾的审判和严厉的处罚,让他隐隐觉得有些过于酷烈,缺乏足够的程序和缓冲。

他将此想法悄悄告知云茹。

云茹看了他一眼:“法度之建立,需与时势相合。在此地,李自成之法,便是快刀斩乱麻,用雷霆手段树立新秩序的权威。至于其中得失,你需多看,多想。”

数日后,他们穿过潼关,进入了孙传庭控制的陕西地区。

一过潼关,气氛陡然一变。

这里的田野同样长满了“仙种”,庄稼长势不逊于河南,但田间地头的气氛却显得更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