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答:“先修渠以固根本。”
一名青年起身说道:“赋重则民不敢耕,渠坏则田不得收。二者皆急,唯有力者可兼行。若我权轻力薄,则先免一季农税,聚民力修渠。渠成则水到田熟,税自足矣。”
艾琳记下他的名字:林昭。
终试结束,监察使团汇总成绩,公示三日无异议后,确定百人入选“青鸾班”。这百人将在国子监预备学堂集中培训三个月,学习政令执行、公文撰写、实地调研等内容,之后派往各地试职。
艾琳翻看最终名单,目光停在林昭的答卷副本上。此人出身农奴家庭,未曾入学,全靠自学成才。复试军略科时提出“以商养兵、屯田固边”之策,被多位考官评为“切中时弊,可行性强”。
她对谋士说:“此子目光如炬,将来或可担大任。”
谋士接过答卷细看,沉默片刻道:“的确少见。”
当天傍晚,第一批青鸾班学员入住国子监。他们来自不同地域,有农家子、匠人后代、小吏之子,也有归化外族青年。统一领取衣物、书籍和作息安排表,明日清晨开始第一课。
艾琳回到政务厅,手中仍握着林昭的答卷。烛火映在纸上,字迹清晰。窗外暮色渐沉,街市喧嚣声慢慢平息。
她翻开新的空白册子,写下第一条训令:“青鸾班每月须提交一份实地调查报告,内容不限,格式自由,重点在真实见闻。”
正要继续写,门外传来脚步声。书记官进来通报,南市扩建工程已动工,摊位编号完成一半。
艾琳点头,继续提笔。
“第二条:每位学员配备一名老官吏为导引师,但导引师不得干预其独立判断,仅作答疑解惑。”
她顿了顿,在册子末尾加了一句:“凡打压新人、阻挠建言者,一经查实,调离岗位。”
书记官站在一旁等待指示。艾琳合上册子,抬头问他:“明天早会几点?”
“卯时三刻。”
“通知财政司、工部、文教司负责人全部到场。”她说,“我要讲讲这批新人怎么用。”
书记官记下,退出房间。
蜡烛烧到一半,滴下一滴烛泪,落在桌角凝固。艾琳没有动,盯着那滴白色痕迹看了一会儿,伸手翻开另一本簿册。
这是各地上报的试职岗位清单。她拿起朱笔,在西岭工坊区旁边画了个圈。
那里正缺一个懂工造又通商贸的年轻人去协调铁器生产与运输。
她的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烛光晃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