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政务厅的门被推开。书记官捧着文书快步走进来,将一叠纸放在长桌上。艾琳坐在主位,目光落在最上面那份《西岭工坊区铁器运输问题分析》上。她昨夜画下的圈还在,墨迹已经干透。
财政司、工部、文教司的三位负责人依次入座。没有人说话。艾琳翻开文件,直接开口:“人已经派下去了,接下来要看‘器’能不能跟上。”
她抬眼扫过三人:“林昭今天动身去西岭。但他去了,只能协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翻土靠牛拉旧犁,运货靠人扛肩挑,效率低得吓人。这不是人力不够,是工具不行。”
工部尚书低头不语。文教司主事轻声说:“民间匠人有手艺,可多年沿用老法子,没人敢改。”
“那就让他们改。”艾琳合上文件,“从今天起,成立‘工造革新署’,由文教司牵头,召集各地懂图纸、会算数、有经验的匠人和学者,专攻实用技术。三个月内,我要看到三项成果——能省力耕地的新犁,能在山道运重物的推车,还有提升射程的床弩。”
财政司主事皱眉:“这笔钱……”
“拨款五万银铢。”艾琳打断他,“专款专用,不得挪移。账目每月公示,监察使团随时抽查。”
会议结束。书记官记录完毕,抱着文书离开。艾琳起身走向侧殿。那里原本是存放旧卷宗的地方,现在改成了临时议事厅。墙上挂着几张图纸,桌上有木制模型。
赵衡站在桌前。他是最早响应召令的匠师之一,曾设计过自动灌溉水车。沈砚站在他旁边,军械出身,改进过弩机结构。两人见艾琳进来,躬身行礼。
艾琳指着墙上的图:“这是你们提交的第一份方案?”
赵衡点头:“复合犁的设计图。用三层铁板夹钢芯,前段加弧形导土板,减少阻力。配滑轮牵引,一头牛能耕两倍面积。”
艾琳问:“什么时候能做出实物?”
“十天内试制第一台。”
“好。我亲自去看试用。”
十日后,城外试验田。复合犁刚下地不到半个时辰,犁头断裂。铁片飞出,插进泥土。围观官员中有人摇头,低声说“劳民伤财”。
艾琳蹲下身,捡起断片。她仔细看裂口,又摸了摸断面。站起来后,她说:“不是设计错了,是这块铁本身有问题。杂质太多,承受不了持续压力。”
她转身对随行官员说:“从今天起,在西岭设‘材料检验所’,所有用于农具、兵器的金属,必须经过化验登记。林昭负责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