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黎族冲突,恩威并施(2 / 2)

“林知州?”符昂开口,汉语竟颇为流利,带着浓重口音,“我黑石峒与山下汉井水不犯河水。是你们的人越界在先,毁我祖灵标记,惊走山神赐予的猎物!我的人不过是去讨个说法,拿回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何错之有?”他声如洪钟,带着山民的直率与不容置疑。

林霄不卑不亢,拱手道:“符峒首,是非曲直,本官已略有耳闻。汉民越界毁标,确有其过,本官自会责罚。然贵峒部众毁田劫掠,伤及无辜,亦非‘讨说法’应有之义。琼州地广人稀,山林广袤。汉民垦荒,只为求活命一口饭;黎民守山,亦为护先祖一方土。冲突根源,在于界限不清,规矩不明。若任由此等摩擦累积,今日小斗,明日便可能是大仇。符峒首是明理之人,当知冤冤相报,终无了时。我此来,便是想与峒首共商,划清你我界限,立下双方皆守的规矩,免去日后无谓争端。此非示弱,实为求存,为两族子孙后代计。”

他顿了顿,观察着符昂的神色,继续道:“况且,争斗消耗的是彼此本就不多的气力。琼州瘴疠横行,冬日苦寒,缺医少药,无论汉黎,病倒伤亡者众。与其将气力耗在内斗上,不如想想如何互通有无,共渡难关。”

符昂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刀柄。林霄的话,尤其是关于“界限不清”、“消耗气力”、“缺医少药”的部分,显然戳中了他的心思。黑石峒虽悍勇,但近年也饱受疾病困扰,与山下汉民冲突不断,确实疲于应付。

他冷哼一声:“汉官巧舌如簧。划界?规矩?你们汉人的规矩,何时真正管过我们黎人?划了界,你们就能安分守己,不觊觎我山中物产?”

“规矩,需双方共立,共守。”林霄斩钉截铁,“本官在此承诺,所划界限,必以山川地理为凭,清晰可辨。崖州衙署将立碑为记,晓谕汉民,凡越界垦殖、伐木、狩猎者,依律严惩!同样,贵峒亦需约束部众,不得越界侵扰汉民田舍、劫掠财物。若有违者,峒首需按黎俗处置,或交由官府按律论处。此约,可请附近已与汉民相安之峒寨头人共同见证,以示公允!”

他随即抛出了“恩”的筹码:“符峒首,本官知黎族兄弟深居山林,亦有难处。盐乃活命之物,布帛可御风寒。今日本官带来崖州府库所出精盐十石、细麻布五十匹、葛布百匹,另有治疗瘴气寒热、外伤止血之常用药材若干。”他一挥手,衙役将准备好的物资抬上。洁白的盐粒、厚实的布匹、散发着药香的包裹,在昏暗的竹楼内显得格外醒目。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资,远比空洞的承诺更有说服力。

符昂的目光在物资上停留片刻,喉结微动。盐和布帛,尤其是药材,对峒寨而言是硬通货。他身后的几位峒寨长老也低声议论起来,眼中难掩渴望。

林霄趁热打铁:“此仅为见面之礼,略表本官诚意。若符峒首愿与崖州衙署及山下汉民和睦共处,遵守所立之约,本官可承诺:其一,崖州可遣懂农耕、通水利之人,助贵峒在适宜之地开垦小块水田,试种稻米、芋头,或传授坡地种植之法,以增粮产。其二,可在双方认可之地,择期开设‘互市’。贵峒可携山中特产如兽皮、山兰米、草药、藤编器物下山交易,换取所需之盐、铁器、布帛、陶器等物。交易公平,官府抽税极微,只为维持秩序。”

“铁器?”符昂眼神一凝,这是黎人最渴望也是最忌惮之物。

“仅限于锄、镰、斧等农具、工具。”林霄明确道,“兵刃军械,乃朝廷禁物,本官断不敢许。然农具之利,峒首当知,可省人力,增收获。”他直视符昂,“符峒首,琼州虽大,然朝廷法度仍在。崖州虽僻,亦有水寨官兵驻守。王法之下,动辄举族械斗,劫掠杀戮,绝非智者所为。我林霄来此,非为剿灭谁,实为求一方安宁,让汉黎百姓皆能在此蛮荒之地,寻得一条活路。是战是和,是世代为仇还是相安共处,全在峒首一念之间。”

恩威并施,软硬兼施。林霄的话语,既有解决实际困难的诱惑,又有对黎族生存需求的体察,更暗含对朝廷武力的提醒和对冲突后果的警示。

竹楼内陷入长久的寂静,只有柴火噼啪作响。符昂眉头紧锁,显然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林霄带来的物资是急需的,互市的提议更是长远之利。但汉官的承诺,能信几分?划界之后,汉人真的不会再蚕食山林?

最终,对现实利益的考量压过了猜疑。符昂缓缓起身,声音低沉:“林知州,你的话,有些道理。盐、布、药,我收下。划界、立规矩、开互市……可以谈!但需按我们黎人的规矩,杀牛盟誓!若汉人再敢越界毁我山林祖灵,或是在互市上欺我黎人,休怪我黑石峒的刀箭不讲情面!”

“好!便依峒首,杀牛盟誓!”林霄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肃然应道。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但第一步,总算艰难地迈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