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68章 财政隐忧

第368章 财政隐忧(2 / 2)

* 维持一支装备精良的“神机新军”标准步兵师(约一万五千人),年耗银逾百万两。

* “京沈铁路”实验段每延展一里,预估耗银不下八千两(不含未来维护)。

崇祯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奏折上那些冰冷的数字。他不是不懂算学,恰恰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数字背后的分量。每一笔开支,都对应着新军的铠甲、大炮的轰鸣、铁路的枕木、拓荒者的犁铧、水师的桅杆……那是帝国崛起的基石,是“再造大明”梦想的具象化。

“光启先生……” 崇祯低声念叨着,仿佛在寻求答案。他想起徐光启曾劝谏他,革新需量力而行,根基需稳固。他当时自信满满,以为凭借超越时代的知识和技术,足以支撑起这个帝国的腾飞。

可现实的数据,比任何谏言都更冰冷、更残酷。

“陛下,” 李邦华跪在地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臣并非反对扩张,臣亦为陛下取得的成就而振奋。然,财政乃国之血脉,不可不察,不可不慎。若血脉壅塞,再强健的肌体也会枯萎。恳请陛下,对后续扩张步伐,尤其是耗资巨大的项目,如北疆大铁路、南洋常驻舰队等,重新评估,量入为出,或暂缓,或寻求更经济的替代方案。同时,开源节流,亦需双管齐下……”

他的话,崇祯听在耳中,却如重锤敲击心鼓。暂缓?放缓脚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疆的罗刹人可能获得喘息,意味着南洋的荷兰人可能卷土重来,意味着辛苦打下的基业可能失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黄金机遇!他等不起,大明也等不起!

“李爱卿,” 崇祯抬起头,目光深邃,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帝王的决断,“你的心意,朕明白。这份奏报,朕会仔细研读。扩张之策,关乎国运,朕岂会不知其中艰险?然,坐视良机流逝,畏首畏尾,岂是朕所为?亦非大明男儿本色!”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东北和南洋的位置:“这里(北疆),罗刹贼心不死,虎视眈眈!这里(南洋),西班牙、荷兰磨刀霍霍,觊觎我华夏膏腴!朕若停步,他们便会扑上来,吞噬我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一切!朕的子民,朕的江山,岂容他人觊觎!”

情绪激昂处,崇祯的声音带着金石之音,在空旷的御书房回荡。李邦华跪在地上,被皇帝的气势所慑,一时不敢言语。

崇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李邦华说的是实情,是冷静的、基于数据的警示。他并非要否定扩张,而是要找到一条既能维持扩张势头,又能确保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节流……” 崇祯喃喃自语,目光扫过奏折上的开支明细,“军费,有无优化空间?装备标准化、集中生产,能否进一步降低成本?后勤效率,能否提升?” 他转向李邦华,“爱卿,户部与兵部、工部,需立刻成立联合工作组,彻查军费开支,寻找每一分可以节省的铜板!冗余编制、低效采购、浪费现象,必须严查!”

“开源……” 他目光灼灼,“除了现有税种和贸易,还有何潜力可挖?海外贸易,除了关税,能否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分享红利,减轻国库压力?矿产开发,尤其是新发现的银矿、铜矿,能否加速开采,增加贵金属储备?格物院,能否在开源节流的技术上,再有突破?譬如,更高效的冶铁法,减少燃料消耗;更精良的农具,提升亩产,间接增加税基?”

一连串的问题,既是问李邦华,也是问自己。崇祯强迫自己从沸腾的激情中抽离,进入冷静的帝王算计模式。他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被庞大的开支吓倒。他需要的是,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李爱卿,” 崇祯重新看向跪在地上的户部尚书,语气缓和了些许,但眼神依旧锐利,“你的奏报,是警钟,亦是良药。朕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户部,继续做好本职,精打细算,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至于如何平衡扩张与财政……”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朕自有考量。传旨,命内阁、户部、兵部、工部,于三日内,就‘如何在保障战略扩张前提下,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议题,各自拟出初步方案,呈朕御览。”

“臣,遵旨!” 李邦华如释重负,又带着一丝担忧,叩首领命。他知道,皇帝没有采纳他“暂缓”的核心建议,但也没有完全无视他的警告。皇帝选择了另一条更难走的路——在高速行驶的马车上,一边疾驰,一边抢修日益磨损的车轴和缰绳。这条路,风险与机遇并存。

崇祯挥退了李邦华。御书房内重归寂静,只剩下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声响。他重新坐下,拿起那份沉重的奏折,目光再次落在那些刺眼的数字上。窗外的夜色,似乎比之前更加深沉了。

帝国的引擎,在高速运转中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崇祯知道,他必须尽快找到答案。否则,这台刚刚启动、势不可挡的庞大机器,很可能因为后勤断绝,而在最辉煌的时刻戛然而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