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财政隐忧 - 扩张的成本
紫禁城的黄昏,为一日的喧嚣镀上了一层慵懒的金红色。御书房内,烛火初燃,驱散了些许暮色,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崇祯皇帝朱由检批阅完最后一本关于台湾府屯田进展的奏疏,长长舒了一口气。窗外,归巢的倦鸟掠过琉璃瓦顶,鸣声清越,勾勒出帝国疆域内一片祥和的剪影。
然而,这片祥和之下,一道细微却刺耳的裂痕,正悄然在帝国最核心的机枢处蔓延。
“陛下。” 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的身影如同融入阴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御阶之下。他并未像往常那样先递上文书,而是单膝跪地,神色凝重,压低了声音:“户部尚书李邦华大人,有十万火急的密折,恳请单独面呈陛下。”
崇祯批阅奏章的手微微一顿。李邦华,这位以精于算学、恪尽职守着称的户部主官,他的“十万火急”和“单独面呈”,意味着事情非同小可,绝非寻常的钱粮奏报。他将手中的朱笔搁下,抬眸道:“宣。”
李邦华匆匆入内,行礼后并未多言,直接从袖中取出一个用火漆密封、盖着户部最高印信的紫檀木匣。崇祯接过,指尖触碰到那冰凉坚硬的木盒,心中已有了几分不祥的预感。他示意方正化退下,亲自打开了匣子。
里面并非传统的文书,而是一份制作精良、数据详尽的折页,辅以几张清晰的表格和一幅小小的收支对比图。标题赫然写着:《帝国近年收支暨扩张成本核析密奏》。
崇祯的目光迅速扫过,呼吸不由得一滞。这份奏报,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臣谨将帝国自登基以来(崇祯元年至今,约八年)主要收支及扩张相关开支核析如下:”
* 岁入方面: 国库总收入由登基初年的约三千五百万两白银,稳步增长至本年度预估的四千八百万两。增长主要源于:辽东及新附地区赋税纳入、海外贸易关税激增(年入逾五百万两)、盐铁专卖整顿后收益提升、以及新开垦荒地(尤其是高产作物产区)带来的农业税增量。开源之策,成效显着。
* 岁出方面: 总支出则从三千二百万两,飙升至惊人的六千五百万两!赤字由登基初年的七百万两,扩大至本年度预估的一千七百万两!支出激增的主因,赫然列在首位:
* 军费: 占总开支的58%!其中,辽东新军及配套后勤、北疆边防军(含对罗刹人作战)、西北平叛(孙传庭部)、以及维持日益庞大的水师(含郑芝龙舰队部分开支),构成了主要部分。仅“神机新军”装备更新与弹药消耗一项,年耗银逾三百万两。
* 基建与工程: 占总开支的22%!包括:京沈铁路(实验段及后续勘探)、台湾府建设、北疆都护府驻军设施、黄河部分河段治理、以及遍布全国的驿站与信息网络升级。那条“百里钢龙”的实验段,看似只是一条轨道,其下铺设的枕木、道砟、维护人力,以及未来大规模建设的预期,都是吞金巨兽。
* 海外扩张与维持: 占总开支的12%!包括:郑芝龙舰队部分军饷与补给、台湾府驻军与行政开支、南洋招抚使团费用、以及为保障航线安全而设立的沿途补给站和小型要塞。
* 其他(赈灾、官俸、宫廷等): 占总开支的8%。
“……臣斗胆直言,” 李邦华的奏报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忧虑,“帝国国力蒸蒸日上,疆域日扩,此乃陛下圣明之功。然,扩张之速,远超财政承载之力。当前岁入增长,尚不足以覆盖岁出激增,尤其军费与基建两项,已成沉重负担。若照此趋势,不出五载,国库盈余将消耗殆尽,届时恐陷入借债度日、甚至加派赋税之窘境,动摇国本。”
奏报末尾,李邦华用朱笔圈出了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 平均每扩张一寸国土(按实际控制面积计),年均耗费白银约一万五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