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朝贡体系扩大 - 万国来朝
紫禁城午门的巨扉缓缓开启,发出沉闷而悠长的轰鸣,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睁开了它洞察世事的双眼。门外,早已是人声鼎沸,旌旗蔽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大场面,正在缓缓铺陈开来。
这不是寻常的节日庆典,也不是凯旋的献俘仪式。这是大明帝国新朝建立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万国来朝”。
自崇祯皇帝登基,以雷霆手段革新内政,再以铁血雄心开疆拓土以来,大明的国势如日中天。辽东的硝烟尚未散尽,台湾已插上了龙旗;北海道的冰雪之地,响起了大明移民的锄头声;就连桀骜不驯的罗刹人,也在北疆的坚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一个焕然一新、充满自信与力量的大明,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新定义着东亚乃至世界的秩序。
于是,四夷宾服,八方来贺。
崇祯皇帝朱由检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翼善冠,站在午门城楼之上。他身形清瘦,面容因常年操劳而略显清癯,但那双眼睛,却深邃如星空,平静中蕴藏着睥睨天下的威仪。他身边,站着内阁首辅徐光启,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以及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他们构成了一道无形的权力屏障,将这位年轻帝王衬托得愈发神圣而不可侵犯。
“陛下,时辰快到了。”徐光启轻声提醒,目光中充满了感慨。他这一生,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见过太多积弊与颓唐。何曾想过,有生之年,能亲眼见证大明帝国以这般雄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方。远方传来一阵沉重而有节奏的脚步声,大地仿佛都在微微颤抖。紧接着,一队身披兽皮、手持长矛的壮汉,簇拥着一头体型庞大、身披华丽鞍鞯的巨兽,缓步走来。那巨兽鼻息喷薄,双耳扇动,每走一步都让观礼台上的官员们心惊肉跳。
“是大象!”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
为首的使臣,身穿五彩织锦的长袍,双手合十,深深一揖,用夹杂着生涩汉语的声音高呼:“暹罗国(泰国)使者,参见大明天子!吾王特献驯象两头,以示臣服与恭贺!”
徐光启上前一步,用流利的暹罗语回应了几句,那暹罗使臣顿时面色大喜,再次叩首。李若琏低声对崇祯道:“陛下,暹罗国王还附上了国书,愿为大明藩属,永为大明镇守南疆,抵御安南与缅人之犯。”
崇祯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他记得,历史上暹罗也曾是中原王朝的朝贡国,但从未如此恭顺。这背后,是大明新军的赫赫威名,是郑芝龙舰队巡弋海疆带来的安全感,更是他亲自下旨,命孙传庭派工匠入暹罗,协助其改进农具、传授水利技术的成果。没有无缘无故的臣服,只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与敬畏。
紧接着,一队身着精美丝绸官服的队伍,抬着数个巨大的漆盒,在羽林卫的引领下,进入了广场。为首的老者须发皆白,举止优雅,正是朝鲜国王的世子。
“父王命臣,代呈国书,并献上高丽参百斤,以及……”老者顿了顿,打开一个盒子,里面静静躺着一柄造型奇特的金属短剑,“此为我王族祖传宝剑,愿献于天朝上国,以彰诚意。”
崇祯的目光在那柄剑上一扫而过,心中了然。这柄剑,他在宋应星的格物院见过类似的工艺仿制品。朝鲜人不懂其中的合金配比,但在他这位来自未来的皇帝眼中,这不过是一次失败的冶金实验。他温和地笑道:“你王忠心可嘉,回去告诉你的父王,朕心甚慰。大明与朝鲜,一衣带水,永为唇齿。”
老者闻言,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知道,这句“唇齿”之喻,意味着大明将朝鲜的安全,真正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比任何赏赐都更让他们安心。
一时间,广场上鼓乐齐鸣,各国使节鱼贯而入。有来自安南的使者,献上了占城稻的优良稻种;有满剌加(马六甲)的苏丹特使,带来了整船的香料与宝石;有苏门答腊的佛郎机(葡萄牙)商人,代表葡属印度总督,呈上了最新的世界地图和天文仪器。甚至连遥远的吕宋,也派来了由西班牙人、华人和土着组成的庞大使团,态度谦卑至极,再不复当年屠杀华人时的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