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通过秘密的驿道,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了京城。
崇祯正在乾清宫批阅奏章,当看到李若琏呈上的这份加急军报时,他握着朱笔的手,指节微微泛白。
“罗刹……”他低声念着这两个字,眼中寒光一闪,“好大的狗胆!”
一旁的方正化连忙上前,低声道:“陛下,北疆都护府的奏报,罗刹人(沙俄)的哥萨克小队已退回黑龙江上游,暂时未再挑衅。镇北军阵亡七人,伤二十余人,但杀伤敌军三十有余,还俘虏了八人。”
崇祯沉默了片刻,缓缓放下朱笔。他没有暴怒,也没有惊慌,脸上是一种深沉的冰冷。
“传朕旨意。”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厚恤阵亡将士,抚恤其家属;二、犒赏镇北军全体将士,王大锤连升三级,擢升为镇北军参将;三、将那八名俘虏,连同缴获的武器、马匹,一并押送至京城。”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地图上黑龙江的位置,一字一句地说道:“四、朕要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为何而来。李若琏,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朕要一个确切的答案。”
“臣,遵旨!”李若琏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不仅是一次边境冲突,更是一个了解和打击新敌人的绝佳机会。
崇祯站起身,在暖阁内踱步。他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的片段——沙俄的东扩,哥萨克的哥萨克骑兵,雅克萨之战……这些画面在他心中交织。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这群来自北方的饿狼,绝不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失利就善罢甘休。
但他心中没有惧意,反而有一丝战意升腾。这是一个检验帝国新军战斗力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将帝国影响力向北拓展的契机。
“王伴伴,”崇祯忽然开口,“朕记得,宋应星在信中提过,他在改进炼钢技术,希望能造出更坚韧的钢材。还有,我们新铸的那些线膛炮,口径多大?射程多远?”
王承恩连忙回道:“回陛下,宋大人一直在试验。听工部的官员说,新炮的炮管壁厚,能承受更大的膛压,射程据说能达到三四里地,比以前的佛郎机炮远了一倍不止。只是造价高昂,目前只造了十几门,都部署在京畿和辽东的要塞。”
“三四里地……”崇祯点点头,眼中精光一闪,“很好。传朕旨意,命宋应星加快新炮的铸造,优先供给辽东和北疆。另外,命孙元化派人去欧洲,采购更先进的火炮图纸和测绘仪器。朕要知道,我们的敌人,究竟拥有多强的火力。”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罗刹人,不过是冰雪中的野蛮人。朕的大明,要去教训一下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蛮夷。传旨,命镇北军严阵以待,加固工事。朕不主动挑起战端,但若是他们敢再来,朕必让他们有来无回!”
崇祯的命令,迅速化为帝国北疆的铁壁铜墙。一场大战,似乎已在冰封的黑龙江畔,悄然酝酿。
三、信王的抉择与帝国的回响
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信王朱由枢也收到了京城的消息。
他没有像朝中某些宗室那样感到恐慌或幸灾乐祸,而是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宋应星派来的工匠代表和几位从格物院学成归来的学者。
“诸位,”朱由枢指着墙上悬挂的北疆地图,声音沉稳,“罗刹人来了。他们就像一群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北疆的将士正在浴血,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位负责机械制造的工匠上前道:“殿下,末将以为,北疆天寒地冻,我军的火铳容易冻住机括,影响射击。不如由我等改良火铳的击发装置,加装一个简单的预热装置,确保在低温下也能正常发射。”
另一位学者则道:“殿下,罗刹人擅长骑射和白刃战。我军可在工事中多设置一些绊马索、尖桩,并在城墙上预备滚木礌石。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缴获的罗刹火器,逆向研究其构造,为我们所用。”
朱由枢听着这些建议,频频点头。他欣慰地看到,自己一手建立的这个“格物”班子,已经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他们不再仅仅是工匠和学者,而是能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战斗力,为帝国排忧解难的实干家。
“好!就这么办!”朱由枢一拍桌子,“工坊那边,给我日夜赶工,务必在半月内拿出改良的火铳零件。另外,派人将这些缴获的罗刹火器拆解研究,我要知道它的每一处细节。还有,”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传令给洛阳的信义织造局,让他们把今年利润的三分之一拿出来,购买毛皮、粮食,以备北疆所需。告诉他们,这是在为帝国做贡献,朝廷和本王,不会忘了他们的功劳!”
他的命令,高效而务实。洛阳的这座“模范工坊”,第一次直接参与到了帝国北疆的战争中去。这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支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它向天下宣告,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运转。
深夜,朱由枢独自登上洛阳城的城墙,遥望北方黑沉沉的夜空。
他能想象到,千里之外,他的皇兄正在紫禁城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能感受到,北疆的将士们正顶着刺骨的寒风,用生命守护着帝国的疆土。而他,朱由枢,虽然身在后方,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战争贡献着力量。
“皇兄,”他在心中默念,“这便是我们兄弟二人,共同开创的时代。一个不再被动挨打,而是敢于亮剑,敢于向一切来犯之敌亮剑的时代。”
一阵寒风吹过,卷起他身上的披风。朱由枢握紧了拳头,眼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罗刹人的入侵,只是一个序曲。一个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诗,正等待着他和他身后的这个崭新的大明,去书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