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刹东侵
崇祯九年,冬。
北疆的风,从不懂得什么是温柔。它不像江南的春风那般和煦,也不似京城的秋风那般萧瑟。它是从西伯利亚的冰原上刮来的,裹挟着雪粒与沙砾,像无数把钝刀,刮在人的脸上、骨头上。在这片广袤而苦寒的土地上,连树木都长得歪歪扭扭,仿佛在向这严酷的自然致敬。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大明帝国最精锐的边防军之一——“镇北军”,正顶着刺骨的严寒,沿着黑龙江上游的冰封河道巡逻。他们的铠甲上凝结着厚厚的冰霜,呼出的气息瞬间便在眉梢挂上了一层白雾。
“都给我精神点!”领队的千总王大锤,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嗓门洪亮得能震落头盔上的积雪,“老毛子(注:当时对沙俄哥萨克的俗称)的鼻子比狗还灵,别让他们钻了空子!”
队伍里响起一片低低的应和声。这些士兵,大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对北疆的敌人有着本能的警惕。然而,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那些他们熟悉的、骑着矮马的蒙古或女真部落,而是一群来自更遥远、更陌生的土地的“异乡人”。
一、冰原遭遇战
这支所谓的“巡逻队”,其实是沙俄远东总督彼得·戈洛文派遣的一支哥萨克侦察分队。他们约有五十余人,身着厚重的羊皮大衣,手持着比明军制式火绳枪更长的火铳,骑着高大健壮的顿河马。他们的指挥官,一个名叫伊万的哥萨克百夫长,脸上有一道狰狞的刀疤,此刻正贪婪地打量着这片富饶而“无主”的土地。
“看,百夫长!”一名哥萨克指着前方河岸边的篝火和简陋的窝棚,“那里有‘大鼻子的黄种人’!”
伊万嘴角咧开一个残忍的笑容,拔出腰间的马刀:“乌拉!杀光他们,抢走他们的毛皮和女人!这是沙皇陛下的荣耀!”
然而,他们刚一靠近,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了寂静的雪原。
“敌袭!准备战斗!”
镇北军的士兵们迅速从行军状态转为防御,他们熟练地在冰面上挖掘简易的壕沟,架起火铳,动作迅捷而有序。带队的王大锤更是面色一沉,他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蒙古部落袭扰。
“火铳手准备!弓箭手在后!听我命令!”
话音未落,伊万率领的哥萨克已经催动战马,如一阵黑色的狂飙般冲了过来。他们显然没把这群“黄种人”放在眼里,企图一举冲垮明军的阵线。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数十支火铳发出的整齐轰鸣。
“砰!砰!砰!”
浓密的硝烟瞬间弥漫开来。哥萨克冲锋的势头猛然一滞,好几匹战马人立而起,发出凄厉的嘶鸣。前面的几名哥萨克连人带马摔倒在冰面上,鲜血染红了白雪。
“哦!魔鬼的火焰!”伊万在队伍侧翼,躲在一块岩石后,又惊又怒。他从未见过如此密集而精准的齐射。
他从未见过如此密集而精准的齐射。这些大鼻子的黄种人,使用的火器竟然如此厉害!
短暂的混乱后,哥萨克们凭借着悍不畏死的勇气,重新组织起冲锋。他们下马徒步,依托着马匹作为掩护,同时挥舞着马刀,向明军的阵地扑来。
“放箭!”王大锤厉声下令。
数十支锋利的箭矢破空而至,精准地射入哥萨克阵中。虽然无法穿透他们的重甲,却成功地迟滞了他们的脚步,射伤了不少人。
“冲上去!砍了他们!”伊万咆哮着,亲自挥刀劈向一个明军士兵。
然而,他没注意到,明军的火铳手正在进行着快速的装填。在他们传统的三段击战术基础上,这些经过宋应星改良训练的士兵,已经能做到更快的轮转。
当哥萨克们冲到五十步之内时,第二轮更为密集的齐射爆发了。
这一次,更多的哥萨克倒了下去。伊万感觉自己的左臂一麻,一股热流瞬间流下。他低头一看,一道血口出现在手臂上,虽然不深,但足以让他感到刺痛。
“撤退!快撤退!”伊万终于意识到,这群敌人远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他们的人数虽然少,但装备和战术却是碾压性的。再打下去,他们这支小分队恐怕要全军覆没。
残余的哥萨克仓皇后撤,丢下了十几具尸体和一些被俘虏的同伴。镇北军的阵地前,留下了一片狼藉。
二、紫禁城的震怒与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