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54章 宗室典范

第354章 宗室典范(1 / 2)

- 信王从商

崇祯八年,春。

紫禁城内的迎春花开得比往年早些,嫩黄的花骨朵儿缀满枝头,像是给这座古老而肃穆的宫殿戴上了簇新的冠冕。然而,宫墙之内的崇祯,心中却没有多少赏春的逸致。他坐在暖阁的御案后,指尖划过一份奏疏,眉头微蹙。

这份奏疏的署名人是他的亲弟弟,如今封在洛阳的信王朱由枢。

“他……又上疏了?”崇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

一旁侍立的王承恩连忙躬身回答:“回陛下,正是。信王殿下在疏中言辞恳切,称自己身为皇弟,食国家重禄,于心不安。如今国家正值开拓之际,府库充盈方能支撑陛下雄图。故而他斗胆恳请,将名下岁禄田庄的一半收入,悉数捐入内帑,以充国用。”

崇祯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捐俸禄?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谁都知道,大明宗室的岁禄早已是财政的沉重负担。他这个弟弟,一向聪慧,早年便对格物之学颇有兴趣,只是限于身份,无处施展。如今看来,是动了真格的。

“还有呢?”崇祯追问。

“信王殿下还说,光是捐钱,不过是杯水车薪,有沽名钓誉之嫌。他愿以所捐田庄为基业,效仿陛下鼓励之工商,开办织造工坊,招募流民,兴办实业,一来可为朝廷分担就业之责,二来可为宗室子弟做个表率,脱离坐食祖产之旧习。”

王承恩说到这里,语气里也透着一丝惊讶。这可不是一份简单的请安折子,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宣言,一份来自宗室核心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宣言。

崇祯将奏疏轻轻放在烛火旁,看着那跳跃的火苗舔舐着纸张边缘,久久不语。他仿佛能看到那个与自己一同长大的弟弟,褪去了少年的青涩,眼中闪烁着与他相似的、属于变革者的光芒。

“好一个‘表率’……”崇祯低声自语,“他想做那条搅动一潭静水的鲶鱼。”

一、朝堂风波与帝王心术

次日早朝,这份奏疏被呈于御前。

不出所料,温体仁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捻着胡须,语重心长:“陛下,信王殿下仁孝之心,天地可鉴。然,此举恐有不妥之处。宗室体统,关乎国本。殿下带头弃产从商,虽为开源,却恐开天下宗室竞相效仿、自降身份之先河,有违祖宗成法,动摇国本啊!”

他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既捧了朱由枢,又将了崇祯一军。在场的不少宗室亲王和老派大臣纷纷颔首,眼神里却藏着幸灾乐祸。他们等着看崇祯如何处置这个棘手的难题。

崇祯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温体仁身上:“温卿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论。然,朕以为不然。”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何为祖宗成法?能让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方为最大的成法!如今国库空虚,民生凋敝,朕的亲弟弟,身为皇族,不愿坐享其成,反而愿为国分忧,身先士卒,开一新风,此乃我大明宗室之幸,社稷之福!何来动摇国本之说?”

他霍然起身,指着殿外:“看看外面的江山,北有罗刹觊觎,西有流寇余孽,海上有西夷环伺。朕若只守着祖宗之法,不思变革,这才是真正的动摇国本!信王此举,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我大明宗室,不是只会提笼架鸟、吟诗作对的废物,也能成为国之栋梁!”

一番话掷地有声,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温体仁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再也说不出半个字。

崇祯心中冷笑。他需要的,就是一个突破口。这个弟弟,是他布局中的一枚关键棋子。他了解朱由枢,骨子里有股傲气和不甘平庸的劲头。与其强行逼迫宗室改革,不如让他的弟弟先跳出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典范”。有了这个标杆,后续的阻力便会小上许多。

散朝后,崇祯单独留下了朱由枢。

兄弟二人来到御花园,看着池中悠然游弋的锦鲤。

“皇兄今日在朝上当真威风。”朱由枢率先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笑意。

“朕若不如此,你那道奏疏,便会被那些腐儒的口水淹没。”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可知,你这一步,走得有多险?”

朱由枢收敛了笑容,正色道:“皇兄教过我,天下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若不为,终是纸上谈兵。儿臣在洛阳,看到流民涌入,田地荒芜,心中焦急。与其在封地无所事事,不如做些实事。”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好。朕给你指条明路。宋应星在格物院,对纺织机械颇有研究,已改良出一种新式纺车和水力织布机,效率远超旧法。朕将工部的匠作监拨一部分给你,再从内帑拨一笔款子,你就在洛阳,办一个‘信义织造局’。”

他看着弟弟的眼睛:“记住,这不是让你去赚钱。是让你去证明,旧的规矩可以打破,宗室可以成为推动帝国前进的力量。你的成功,比朕杀一百个贪官,更能坚定朕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