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53章 北冰洋消息

第353章 北冰洋消息(1 / 2)

- 冰海归航

天津卫的腊月,海风卷着碎雪往人骨头缝里钻。通州码头上,二十余艘青灰色的福船挤在冰碴儿里,桅杆上挂着的“崇祯六年北冰洋探险队”旗幡早被冻成了硬邦邦的铁片,猎猎作响。

码头上跪了一地的人,最前头是个穿玄色棉甲的千总,帽檐结着冰溜子,腰间佩刀的鲨鱼皮鞘上凝着白霜。他怀里紧抱着个牛皮匣子,指节冻得发白,却仍挺直脊背——这是从北冰洋带回来的最后一件“宝贝”。

“林昭!”

一声清喝穿透风雪。林昭抬头,见李若琏裹着猩红披风立在码头尽头,身后跟着八名持火铳的锦衣卫。他忙磕了个头,声音带着沙哑:“末将林昭,参见李公公!”

李若琏没应声,只抬脚走到他跟前,伸手拂去他帽檐的冰碴:“起来说话。陛下等急了。”

林昭这才敢抬头,目光扫过码头边的黄龙大纛——那是皇帝亲临的标志。他喉头一热,差点掉下泪来:“末将...末将代弟兄们给陛下磕头了!”

一、冰原血途

三日后,紫禁城暖阁。

崇祯倚在鎏金暖炕上,手里捏着林昭递来的羊皮地图,指腹沿着那道歪歪扭扭的墨线摩挲。地图边缘沾着暗褐色的污渍,仔细看竟是干涸的血迹。

“林千总,”他抬眼,目光如刀,“你说的‘白色死神’,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林昭挺直腰板,声音里还带着冰原的凛冽:“回陛下,那冰原...比咱大明的所有山都高,比所有河都宽。咱们乘狗拉雪橇走了三个月,最险的时候,冰面裂出半里宽的口子,十几个弟兄掉下去,连呼救声都被风吞了。”

他解开牛皮匣子,取出块黑黢黢的石头:“这是从冰缝里捡的,宋大人说叫‘磁铁矿’,比咱们的铁矿更纯。还有这个——”他又摸出张兽皮,“雪鸮的皮子,夜里能当灯笼照路。最稀奇的是这根骨头,”他捏起根半透明的长骨,“弟兄们说是‘大海怪’的肋条,可宋大人看了说,是鲸鱼的椎骨。”

崇祯接过骨头,对着窗棂的光细看。骨纹如浪,确实不似寻常兽骨。他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宋应星,后者正捧着个铜盒,里面装着几枚带冰壳的种子:“陛下,这些是北极圈特有的苔藓种子,虽难存活,却能验证《坤舆万国全图》里‘极北有冻土’的记载。”

“好!”崇祯将骨头轻轻放下,指节叩了叩地图,“你们用三个月,走完了从黑龙江口到北纬七十五度的路。虽未打通航线,却画出了这半条冰原轮廓。更重要的是——”他目光扫过林昭,“你们遇到了罗刹人。”

林昭身子一震:“陛下圣明!我们在北纬七十二度发现座木寨,墙是松木垒的,挂着铁十字架。弟兄们扮作海豹猎人接近,听见他们说‘沙皇’‘远东’的话。寨子里有二十多个罗刹人,带的是火绳枪,比咱们的鸟铳短些,射程倒差不多。”

暖阁里霎时安静。李若琏的手悄悄按在腰间刀柄上,宋应星的眉峰拧成结。

“他们为何在那?”崇祯的声音沉了几分。

“许是探矿。”宋应星开口,“那寨子附近有煤矿,黑烟直冒。罗刹人若占了那里,北疆的煤铁资源...”

“够了。”崇祯打断他,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奏疏——北疆都护府刚报,黑龙江上游又发现罗刹人的篝火灰烬。他突然笑了,指节敲了敲地图上那道未完成的冰线:“传朕旨意,明年开春,再派两队人。一队带蒸汽机的样机,试试破冰;一队带更多火器,见着罗刹人就打。告诉他们,”他顿了顿,声音陡然锐利,“这冰原,是大明的冰原!”

二、寒夜星图

是夜,瀛台暖阁。

徐光启裹着毡子进来时,见崇祯正就着宫灯描摹那张冰原地图。他袖中还揣着刚译完的《坤舆格致》,封皮上沾着墨渍。

“陛下还没歇?”徐光启坐下,接过小太监递来的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