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龙吟四海,陆战尖刀
渤海湾的晨曦,撕破了海平面上的最后一丝黑暗,将金红色的光芒泼洒在天津卫军港平静的水面上。港内,数十艘新式炮舰、巡航舰静静停泊,桅杆如林,旗帜在微咸的海风中猎猎作响。然而,今日军港的关注焦点,却并非这些已然威名远播的巨舰,而是码头旁一片被临时栅栏隔开的特殊区域。
区域内,约五百名精悍的军士肃然而立。他们与寻常大明军士截然不同:未着传统的胖袄或沉重铠甲,而是统一穿着利落的深蓝色对襟短褂与扎脚裤,脚蹬厚底快靴,头戴无缨的深色漆皮帽,显得干练非凡。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身上携带的装备——肩挎着明显比标准型号更显精巧的崇祯三式燧发枪(枪管稍短,更利近战),腰侧挂有皮质弹盒与插着近战短刃的刀鞘,身后背着捆扎整齐的行军背包,甚至部分士兵腰间还别着几枚黑黝黝、拳头大小的“掌心雷”(早期手榴弹原型)。他们肤色黝黑,眼神锐利如鹰,沉默中透着一股百战余生的煞气,又夹杂着一种不同于普通水师或陆师的水火交融的独特气质。
这便是大明帝国最新诞生的利刃——“大明海军陆战营”的第一批受训官兵。其成员,大多是从孙传庭西北新军、沈廷扬水师护航队、乃至李若琏麾下经历过实战的锦衣卫中,层层选拔出的悍勇之辈。他们不仅要求枪法精准、格斗凶悍,更需通晓水性,能操小艇,甚至部分人还需懂得基础的船只驾驶与维修。这是一支为跨海攻坚、抢滩登陆、海外屯驻而生的专业两栖力量。
陆战营统领,乃是一位年约三旬、面容冷峻、左侧眉骨处带着一道浅疤的将领,名唤陈鹏举。他原为登莱水师一名把总,曾随沈廷扬船队多次出海,与海盗、荷兰人皆有交手,勇猛善战且心思缜密。后因在澎湖战役中率小队率先登船夺舰立下大功,被破格提拔,受命组建并执掌这支帝国新锐。
陈鹏举站在队伍前方的一座木制指挥台上,目光如电,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他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之音,清晰地传入每个士兵耳中:“弟兄们!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或许还有人嘀咕,放着好好的战船不待,陆师不混,跑来这‘水鬼营’练什么劳什子‘抢滩’、‘爬网’,是不是多此一举?”
他顿了顿,台下寂静无声,只有海鸥的鸣叫和海浪拍打码头的声音。
“但我要告诉你们!”陈鹏举声音陡然拔高,“未来的仗,不一样了!陛下高瞻远瞩,创建我陆战营,为的不是在陆地上结阵对射,也不是在海上炮战对轰!我们要做的,是像一把尖刀,从海上出其不意地捅进敌人的心窝子!是乘着舢板,顶着炮火,第一个冲上陌生的滩头!是跃上敌舰的甲板,在摇晃颠簸中白刃见红!是深入不毛之地,建立前进堡垒,让大明的龙旗插上所有胆敢挑衅的蛮荒之土!”
他的话语充满了煽动力,让不少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老兵油子也收敛了神色,眼神变得专注。
“看看你们手里的家伙!”陈鹏举指着士兵们的装备,“这短铳,是为舱内、林间近战设计的!这背包里的钩索、斧凿,是用来攀爬、破障的!这‘掌心雷’,是为清理蜂拥之敌准备的!还有后面那些——”他回身指向码头旁几艘造型奇特的小型桨帆船,“那是格物院特制的‘登陆艇’,船首可放下为跳板,吃水浅,速度快,就是送你们上岸的坐骑!”
“从今天起,忘掉你们过去的战法!在这里,你们要重新学!学如何在颠簸的小船上保持射击准头!学如何顶着箭矢炮火,以散兵线交替掩护冲锋!学如何利用地形,小组配合作战!学如何泅渡、如何架设浮桥、如何在孤立无援时固守待援!”陈鹏举的声音斩钉截铁,“训练,会比你们经历过的任何一战都苦!甚至可能会死人!但陛下有令,陆战营,宁缺毋滥!我要的,是能以五百破五千的虎贲,是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噩梦!而不是一群穿着新号衣的乌合之众!”
“你们,有没有这个胆子和本事,成为陛下手中这把最锋利的跨海尖刀?”陈鹏举厉声喝问。
“有!有!有!”五百条汉子被激得热血沸腾,齐声怒吼,声浪震得港口的海水似乎都起了涟漪。
“好!”陈鹏举满意地点点头,嘴角勾起一丝冷酷的弧度,“那就不废话了!全体都有!目标:三里外蛤蜊滩!全副武装,泅渡前进!最后一百名抵达者,今日午餐减半!开始!”
命令一下,五百陆战队员如同下饺子般,毫不犹豫地跃入尚且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奋力向指定的滩头游去。沉重的装备增加了难度,但他们显然已非初次进行此类训练,动作虽显艰难,却秩序井然,相互之间甚至还保持着隐约的配合与照应。
陈鹏举跳下指挥台,对身旁的副官(一位原孙传庭部的哨官)吩咐道:“按计划,后续进行滩头突击与防御演练。夜间加练丛林渗透与夜袭。告诉格物院派来的那几位匠师,他们改进的那个‘工兵铲’,实战效果如何,今晚就要见分晓。”
“是,将军!”副官领命而去。
陈鹏举则走到码头边,拿起一支为军官特制的、带有望远镜(单筒)的崇祯三式铳,仔细擦拭起来。他眉宇间不见轻松,反而带着深深的思虑。组建这样一支完全陌生的部队,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在摸索。陛下通过沈廷扬大人转来的一些“操典要点”和“训练设想”(如“三三制”、“散兵线”、“步炮协同”等词),理念新颖,但具体如何落实,极大考验着他这位首任主官的能力。他深知,这支队伍的成败,不仅关乎未来对台湾(热兰遮城)乃至更远方向的战事,更关乎陛下“经略四海”的大战略。这把刀,必须尽快磨利,而且要足够坚韧。
数日后,紫禁城,文华殿东暖阁。
这里已被临时改造成一个巨大的沙盘室。一座精心制作的台湾岛及周边海域沙盘占据了大半空间,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等荷兰据点,以及明军可能的登陆点、航道。
朱由检(崇祯)正站在沙盘前,听取沈廷扬的汇报。徐光启、宋应星、以及刚刚从天津卫赶回的陈鹏举也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