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冬日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这已是格物院最新的量产成果),洒满了乾清宫西暖阁。光柱中,细微的尘埃缓缓浮动,映照在铺陈着巨幅《大明坤舆全图》的紫檀木御案上。地图之上,北疆都护府、台湾府、乃至刚刚标注上探险队大致路线的北部冰海轮廓,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帝国日益扩张的版图与野心。
朱由检(崇祯)负手立于地图前,目光并未停留在那些新拓的疆土,而是深邃地投注在代表着大明本土的那片广袤区域。他手指轻轻点着北直隶、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及沿运河的繁庶之地,仿佛能透过这绢帛,看到其下涌动的人间烟火、工坊矿场、舟车往来。
“陛下,李邦华李大人、宋应星宋院长、徐光启徐阁老已在殿外候见。”王承恩悄步上前,低声禀报。
“宣。”崇祯收回目光,转身坐回案后,脸上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沉静。
三人鱼贯而入,行礼如仪。李邦华依旧是一副精干模样,眉宇间却比几年前多了几分从容,那是财政状况持续改善带来的底气;宋应星则难掩风尘仆仆之色,眼神却异常明亮,仿佛总有新的构想在其中跳跃;徐光启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气度沉凝,是朝堂上德高望重的定海神针。
“都平身吧。看座。”崇祯的声音平和,却自带威仪,“今日召三位爱卿来,非为边关战事,亦非为朝堂之争,乃是为一件关乎我大明未来百年国运的‘软刀子’。”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便是上次廷议,朕提及的‘鼓励创新、保护工匠’之策。”
李邦华拱手道:“陛下励精图治,所思深远。臣回去后与户部、工部官员反复推演,确如陛下所言,若能激发民间能工巧匠、格物学子之创想,使其才智得以施展,利益得其保障,则工械革新、百业进步之势,或可如星火燎原,远胜朝廷独力推动。”
宋应星按捺不住激动,接口道:“陛下圣明!格物院近年虽有不少成果,然天下能人辈出,院外诸多巧思妙想,或因敝帚自珍而失传,或因无力试制而湮没,甚为可惜!若有利驱之,必能源源不断!譬如前番改进之水力纺机,若早有此法保护,其发明者何至于被地方豪强强夺技艺,郁郁而终?” 提及此事,他脸上仍有一丝愤懑。
徐光启微微颔首,语气沉稳:“老臣亦深以为然。泰西诸国,近年来技艺突飞猛进,与其鼓励探究、保护创制之风气不无关系。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利器之利,在于不断革新。陛下此举,乃是正本清源,为天下‘善事者’铸就利器之基石。只是……”他话锋一转,“此法令关乎士农工商之序,涉及利益深远,朝中必有非议,推行尤需谨慎,章程务必周详。”
崇祯颔首,对徐光启的提醒表示认可:“徐先生所虑极是。故此,今日便是要议定这《大明专利暂行条例》的最终章程。李爱卿,你先将拟定的核心条款,说与宋院长和徐先生听听。”
“臣遵旨。”李邦华从袖中取出一本奏折,展开念道,“依陛下旨意及臣等商议,此条例核心有如下几条:
其一,定名与范围。 此保护令定名为‘专利’,取‘专享其利’之意。凡境内军民人等,于工械制造、器物形制、配方工艺、乃至农事稼穑有新法、新器,能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或别具效用者,皆可向所在地官府,或直达工部、格物院申请‘专利’。
其二,勘验与授牌。 收到申请后,由工部牵头,格物院派专人勘验其效,确系新颖且实用者,由朝廷颁发‘专利文凭’,载明专利内容、持有人及有效期限。
其三,专享与保护。 获此专利者,自授牌之日起,享有十年专营之利。十年内,他人未经允许,不得仿制、使用、贩卖其专利之法或之器。违者,视情节轻重,课以罚金,乃至徒刑,并赔偿专利持有人损失。
其四,公开与传承。 专利期满之后,其技艺需公开,天下人皆可习用,以广利天下。同时,鼓励专利持有人在此期间授徒传艺,以免技艺失传。
其五,奖掖与殊恩。 对于效用特别巨大,于国计民生有卓越贡献之专利,朝廷除授予专利外,另行颁给赏银、匾额,乃至特许其子弟入格物院或国子监进学,或授予虚衔以示荣宠。”
李邦华念完,暖阁内一时寂静。宋应星已是双目放光,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喃喃道:“妙!大妙!如此章程,可谓周全!既保护了发明者之利,又促其传艺,期满后更可惠及天下!陛下,此策若行,天下巧匠必将倾囊而出,我大明工械之道,必将迎来前所未有之盛世!”
徐光启抚须沉吟片刻,问道:“李尚书,这‘十年’之期,是如何定下的?是否过长或过短?此外,勘验之权归于工部与格物院,如何确保其公正,不致滋生舞弊,或埋没真才?”
李邦华看向崇祯,见皇帝微微点头,便答道:“回徐阁老,十年之期,是陛下与臣等参考前朝旧例(如有)及商贾惯例而定。期短,则不足以激励投入;期长,则易成垄断,阻碍技艺流通。十年之期,意在平衡。至于勘验公正,”他看向宋应星,“此事还需格物院大力秉持公心。陛下之意,日后或可设立独立于工部的‘专利司’,专司此事。初期,则需宋院长与各位大匠,以格物之精神,为朝廷甄别良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