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43章 专利法令

第343章 专利法令(2 / 2)

宋应星立刻挺直腰板,肃然道:“陛下、徐阁老、李尚书放心!格物院上下,必以《天工开物》之严谨为准绳,以实物实效为依归!绝不敢有负圣恩,埋没任何一项于国有利之创造!若有徇私,我宋应星第一个不答应!”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带着技术官僚特有的执拗与自信。

崇祯这时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落入三人耳中:“此法之要,不在保护一二人之私利,而在点燃万千人心中的那点灵光。朕常思,为何先秦墨家能造出守城利器,为何两汉百工技艺精湛?除 y (需要)所迫外,亦因当时对巧思善工有所尊崇。而后世,渐以奇技淫巧视之,工匠地位卑微,其智慧结晶或被权贵巧取豪夺,或秘而不宣随葬墓冢,此实为我华夏千年以来最大之损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虽值寒冬却依旧有匠人忙碌修缮的宫殿檐角,语气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朕要做的,就是拨乱反正。要让天下人知道,能造出省力之械、增产之具、利民之物者,与战场上斩将夺旗的勇士、考场中写出锦绣文章的才子一样,都是于国有功之人,都当受尊重,得实惠! 这《专利条例》,便是朕给天下所有‘鲁班’、‘马钧’的一道护身符,一纸建功立业的檄文!”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三位重臣:“或许初期,申请的不过是改进纺机、优化犁铧、新式砖窑之类‘微末’之技。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日之一件新纺机,可能催生明日之纺织大厂,养活了无数织工;今日之一项新农具,或可多打数斗粮食,活人无数。更遑论,或许就在某间陋室、某个作坊里,正有能改进蒸汽之力、优化冶炼之法、乃至窥探电光之秘的奇才,只因看不到希望而将灵感埋没。朕此法,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希望,一个名正言顺凭借才智改变命运、光宗耀祖的通道!”

崇祯的话,如同重锤敲在三位臣子的心上。李邦华想到的是国库因此可能获得的税收增长和产业活力;宋应星想到的是无数新奇器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盛景;徐光启则想得更深,他看到了陛下此举背后重塑社会价值、引导国力向实学、实务方向发展的深远意图。

“陛下圣虑深远,老臣叹服。”徐光启由衷道,“此令一行,实乃开千古未有之新局面。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然也。”崇祯坐回御座,语气转为决断,“故而,此事刻不容缓。李爱卿,条例细则即刻会同工部、格物院最终核定,力求条文清晰,便于执行。徐先生,朝堂之上,若有物议,还需你与实干诸公,力陈此中利害。”

“臣等遵旨!”三人齐声应道。

“至于宣导之事,”崇祯目光落在宋应星身上,“光有邸报公文还不够。格物院要牵头,将条例核心,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话,配以图解,刊印成小册,名曰《大明专利劝谕》,通过各地官府、商会、乃至驿站,广发天下州县,尤其要确保各大作坊、匠作聚集之地,人尽皆知!要让每一个手艺人都明白,他们脑子里的好想法,手上的绝活,从此以后,是能换来真金白银和朝廷认可的!”

“臣明白!格物院定当全力以赴!”宋应星激动得脸色泛红,仿佛已经看到无数工匠捧着那小册子,眼中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的场景。

数日后,《大明专利暂行条例》正式以崇祯皇帝谕旨的形式,通颁天下。与以往枯燥的政令不同,随同下达的,还有那本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大明专利劝谕》。与此同时,崇祯更下旨,将格物院近期的几项非核心军工技术,如一种改进的民间可用水泥配方、一种提高效率的普通水车构件,主动申请专利,并公开招标授权生产,以示朝廷示范。

消息传出,初时如石入深潭,只在京城官场和工匠圈引起一些议论。有人不屑,视之为天子又一“标新立异”之举;有人观望,怀疑能否真正落实。

但很快,第一波涟漪开始荡漾。

先是京郊一位姓王的老木匠,改进了织布机的梭子结构,使效率提高了两成,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儿子的鼓励下,向新成立的工部专利司(暂设)提交了申请。格物院派员勘验属实,不过旬日,盖有工部大印的“专利文凭”竟真的送到了老王头手中,还附有十两银子的“创新鼓励赏”。消息不胫而走,京畿工匠圈顿时炸开了锅。

紧接着,南直隶一位不得志的秀才,结合西学着作和自己观察,设计出一种利用杠杆和齿轮省力提水的“龙尾车”,模型送到格物院后,得到宋应星亲自接见和高度评价,不仅顺利获得专利,更被特招入格物院水利所,从一介寒儒跃为朝廷技官,彻底改变了命运。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北疆的矿场到江南的织坊,从山东的瓷窑到广东的铁厂,无数原本默默无闻的工匠、乃至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心中那团被生活磨砺得近乎熄灭的创新之火,被这“专利”二字重新点燃。他们开始认真琢磨手头的活计,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脑海或私下交流的“小窍门”、“好想法”郑重地记录下来,怀揣着希望,走向各地的官府或直送京城。

这不再仅仅是一道法令,它像一道强劲的春风,开始吹拂大明沉寂已久的技术土壤。虽然那些申请中,大多仍是些细微的改进,但其中蕴含的活力与希望,却让深居宫中的崇祯,通过密报,感受到了比收到边关捷报时更深的喜悦。

他知道,真正的强国之基,除了坚船利炮,更在于这万千民智的迸发。这《专利条例》播下的种子,或许眼前只是星星之火,但假以时日,必成燎原之势,将大明推向一个连他都无法完全想象的技术奇点。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崇祯默念着这被他赋予新意的古语,嘴角勾起一丝弧度,“这‘知’与‘行’之间的桥梁,朕总算开始搭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