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用命,方有今日之安。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兵部需尽快拟定详尽的叙功方案,朕要亲自颁赏。”朱由检叮嘱道,随即目光投向了站在文官班列前排的徐光启,“徐先生,格物院及各学堂,乃我大明未来之根基,今年成效如何?”
徐光启颤巍巍出列,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学者特有的满足光芒:“陛下,老臣奏报。崇祯八年,格物致知,硕果累累,正所谓‘工匠巧思化神力,格物妙理启新篇’!”
“格物院下属各学部,皆有突破。军工所改良之后装线膛炮已试制成功,射程与精度再增三成;机巧所所制蒸汽机原型,虽仍显笨重,然已可稳定输出动力,用于矿山排水、工坊驱动,效率提升十倍不止;化材所成功规模化制取硫酸、烧碱,水泥产量倍增,品质亦大幅提升;农学所培育之新稻种、麦种已在江南试种成功,预估可增产一成五至两成;医道所推广之种痘法,已使北直隶天花发病率下降九成!此外,译书馆新译泰西算学、物理、地理着作二十七部,皆已刊印发行。”
“教育方面: 北京、南京两所皇家格物大学堂,在校生员已超两千人,专攻实学。各府州县官学,均已增设格物、算学启蒙课程。另,于北疆‘冰城’、台湾府城新设‘实学书院’两所,以培养边地所需之技工、吏员。今年秋闱,科举已正式加试‘策论(实学)’,天下学子风气为之一新!”
徐光启的汇报,展现的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大明。那些曾经被视作“奇技淫巧”的学问,如今正在成为强国富民的真本领。
接着,工部汇报了京沈铁路实验段进展顺利,已铺设铁轨百余里;钦天监汇报了基于新法修订的《崇祯历书》更为精准,并绘制了更详细的星图、海图;就连宗人府也奏报,在皇帝劝导和“信王经商”的榜样作用下,已有数十位宗室主动请求削减禄米,参与工商或投身实学,宗室开支首次出现下降趋势。
一份份报告,勾勒出一个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强盛、科技萌芽、财政健康、民生改善的庞大帝国形象。
然而,就在这一派欣欣向荣之中,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却带上了一丝凝重:“诸卿所奏,朕心甚慰。此乃全体臣工、天下万民同心协力之果。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他站起身,走到丹陛边缘,目光如炬,扫视着满朝文武:“今日之大明,犹如一艘修补加固、换装新帆、重定罗盘之巨舰,已驶出惊涛骇浪之险滩,步入相对平稳之海域。然,前方并非坦途!”
“内政方面: 土地兼并之痼疾未除,只是被新增财源与高产作物暂时掩盖;‘改土归流’在西南方才起步,阻力不小;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等深水区改革,尚未全面推开;如何引导日益壮大的工商资本,使其利国而非害民,亦需深思。”
“外事方面: 北方罗刹人狼子野心,绝不会因一次受挫而止步;西域叶尔羌乃至更西之准噶尔,未必真心臣服;南洋西洋人(荷兰、西班牙)实力犹存,暂避锋芒,实则伺机而动;东瀛德川幕府,锁国自守,其心难测。”
“未来挑战: 小冰河期之影响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恐不会短期内结束。蒸汽机虽现雏形,距真正实用乃至引发工业之革命,道阻且长。新学与旧学之争,实干与空谈之辩,仍将延续。更有甚者……”
朱由检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当我大明之商船、战舰航行于四海,当我大明之百姓迁徙于新土,当我们与泰西诸国、与天下万邦接触愈深,将会遇到何种前所未有之局面?是文明之交融,还是冲突之加剧?是互利之共赢,还是争霸之杀伐?此等课题,远非简单‘富国强兵’四字可以概括。”
他再次扫视群臣,目光锐利:“故而,今日之功,非终点,实为起点!万不可有丝毫懈怠自满之心!需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来之大明,不仅要疆域广阔,更要百姓富足;不仅要武力强盛,更要文明昌明;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番话,如同洪钟大吕,敲击在每一位臣子的心上。让原本有些沉浸在盛世喜悦中的官员们,神情重新变得肃然和凝重,但也激起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朕希望,崇祯九年,乃至往后之每一年,我大明都能如今日般,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克服艰险,再创辉煌!让这‘崇祯’之年号,不仅意味着拨乱反正,更象征着中华文明之伟大复兴!”
“臣等谨遵圣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满朝文武,无论派系出身,无论此前是否有过龃龉,在此刻,都被皇帝的远见卓识和帝国的宏伟蓝图所震撼,发自内心地齐声高呼。
声浪冲出奉天殿,在紫禁城的上空回荡。朱由检站在权力的巅峰,眺望着殿外广阔的天空。他知道,旧的一年结束了,伴随着辉煌的成就与对未来的隐忧。而新的一年,等待着他和大明的,将是更加波澜壮阔的征程。帝国的獠牙已露,但獠牙之后,需要构建的,是一个能够承载起这一切力量、并指引其方向的崭新文明体系。
这,才是他这位“物理皇帝”,真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