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方正化继续念道:“……臣已遵陛下密旨,将皇太极首级以石灰封存,派重兵押解入京。其尸身已于当地焚化,挫骨扬灰,以儆效尤。北疆都护府各部正趁胜清剿零散残敌,招抚土着部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已尽在我掌控之中。另,据查,仍有小股罗刹(沙俄)哥萨克匪徒于精奇里江上游活动,似有窥探之意,臣已加派夜不收严密监控,并请旨是否可主动出击,逐此豺狼。”
听到“罗刹”二字,暖阁内的气氛微微凝重。朱由检冷哼一声:“跳梁小丑,癣疥之疾。告诉李若琏,稳扎稳打,以清剿残敌、巩固统治、绘制舆图为要。对罗刹人,暂以驱逐、威慑为主,若其冥顽不灵,可相机歼灭,不必请示。北疆万里沃野,乃我华夏故土,不容他人鼾睡!”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道。
就在这时,暖阁外再次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小太监气喘吁吁地跪倒:“启奏皇爷,通政司又接六百里加急!是来自福建巡抚衙门和市舶司的联名奏报!”
“呈上来!”朱由检精神一振。
新的奏报被迅速送上。崇祯展开一看,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今日真是双喜临门!福建奏报,前往南洋宣威的舰队已返回月港(厦门)。此次远航,不仅再次确认了台湾府的统治,迫使吕宋的西班牙人进一步让步,开放了整个菲律宾群岛的贸易,更与爪哇岛的万丹苏丹国、苏门答腊的亚齐苏丹国签订了新的朝贡及通商条约。我大明商船,今后可在南洋诸主要港口自由停靠、贸易,并享有最优待遇。沈廷扬还派人探索了澳洲(澳大利亚)北岸,声称其地广人稀,资源极丰!”
他将奏报递给徐光启等人传阅。“南洋,已近乎成为我大明之内湖!海贸利润,据户部初步核算,今年可望再增三成!水师战舰,亦可常驻马六甲以东,护佑航路平安!”
暖阁内,气氛再次达到高潮。辽东平定,北疆扩张,南洋畅通!这接连的捷报,如同最醇香的美酒,让这些帝国重臣们心潮澎湃,几乎难以自持。他们仿佛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朱由检站起身,走到悬挂着那幅巨大的、正在被格物院不断修订补充的《大明坤舆全图》前。他的目光掠过已经标注清晰的台湾、琉球,掠过正在详细测绘的北海(贝加尔湖)、虾夷(北海道),掠过已插上大明龙旗的南洋诸岛,一直望向更西方的印度、阿拉伯,甚至更遥远的欧罗巴。
“诸位爱卿,”皇帝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皇太极之死,只是一个旧的结束。而我大明,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群臣:“传朕旨意:第一,将辽东捷报、南洋佳讯,明发天下,刊载于《京华时报》,朕要让大明的每一个子民,都与闻此盛世强音!第二,命礼部、兵部筹备献俘大典,朕要亲御午门,受献皇太极首级,祭告太庙,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第三,内阁会同户部、兵部,拟定有功将士封赏章程,有功必赏,绝不吝啬爵禄!第四,着令北疆都护府、辽东督师府、福建水师,再接再厉,巩固成果,为大明的万世基业,再立新功!”
“臣等领旨!陛下圣明!” 众臣心悦诚服,跪倒一片。山呼万岁之声,穿透乾清宫的殿宇,与宫外渐渐停歇的风雪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帝国崛起的雄壮序曲。
当徐光启、李邦华等人走出乾清宫时,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风雪初霁,金色的晨曦洒落在紫禁城的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整个京城,已经开始苏醒,尽管大多数的百姓还不知道昨夜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气,已经弥漫在空气之中。
徐光启站在丹陛之上,望着远方渐渐亮起的天空,长长舒了一口气,对身旁的李邦华低声道:“李部堂,你发现没有?陛下听闻如此大捷,竟能如此沉稳,不见丝毫骄狂,所思所想,皆是后续布局与天下人心……此真乃……千古圣君之象也!”
李邦华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抚须叹道:“是啊,恍如隔世。想七八年前,我等还在为辽饷、流民、阉党焦头烂额,以为国事不可为。谁能想到,短短数载,在陛下引领下,我大明竟能焕发如此生机!扫清寰宇,重振天威,已非虚言!你我所幸,得遇明主,躬逢盛世啊!”
两位老臣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干劲。他们知道,属于大明的、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就在这个雪后初霁的清晨,正式拉开了帷幕。而帝国的獠牙,已然亮出,其锋芒,将指向更广阔的天地。
( 第339章 完)